《玩美中國》圖解中國藝術史】  
李曉、曾遂今◎ 
  
舊東西也能有新創意,
中國藝術如何次次突破,美出新花樣?

本書透過十個章節,四個大時代,細數每個時代變遷中,中國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等各類藝術的流變與精髓,有系統的結合各類圖片,融合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字,提綱挈領,完整傳達出中國藝術的歷程之美。




中國,很藝術
它的美感凌駕於形式
體現成一種生活態度

獰厲的青銅紋飾何以稱為美?
漢字波磔中,蘊藏著什麼獨有的美感?
宗教、音樂與舞蹈又有何錯綜的關係?
詩意之美與世俗之美何時何地分流?
傳神與意境為什麼不衝突?
胡笳十八拍、牡丹亭何以傷人以美?

內頁預覽






作者簡介

李曉
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專業,獲碩士學位。歷任上海藝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常務副所長。現任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理事、上海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出版著作四種,發表論文一百五十萬字,十次榮獲全國、省市級獎項,部分作品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
主要作品有:著作《古劇結構原理》、《戲劇與戲劇美學》、《邯鄲記評注》、《中國戲劇現代戲史》(主編之一),論文《中國南方困局的表演藝術及其創造法則》、《麒派藝術論》、昆劇《長生殿》(合作)等。曾任《中國曲學大辭典》編委,現任《上海話劇志》主編。

曾遂今
研究員。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音樂研究所學術情報研究室主任。《音樂學術資訊》主編、文化部國家音像製品審核幾個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全國旋律學煙具會秘書長,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流行音樂協會(IASPN)會員。出版著作七種,發表論文三百萬字,論文好音樂作品曾多次獲獎。主要作品有:著作《音樂社會學概論》、《中國樂器志•氣鳴卷》、《樂譜中的光環》、《現代通俗歌曲觀念與技法》、《消逝的音樂:中國古代樂器鑒思錄》、《大眾音樂概論》,多篇論文好八百餘首各類聲樂器樂作品。

本書目錄

序 導言
第一章  遠古的情思與想像力 
            一、龍與鳳在圖騰崇拜中飛舞 
            二、彩陶紋畫的原始美
            三、遠古傳說中的原始樂舞 
            四、古陶塤隱藏的奧祕 
            五、虞舜時代的音樂家夔

第二章  三代藝術由濫觴走向祭壇
             一、女樂三萬晨噪於端門   
            二、制禮作樂興禮樂之邦  
            三、撲朔迷離的三代繪畫  
            四、青銅紋飾的獰厲美 
            五、漢字線條美之源

第三章  理性與情感的美的交融 
            一、孔子對《詩經》音樂的貢獻 
            二、《九歌》的浪漫情調 
            三、壯觀華美的春秋「萬舞」 
            四、震驚世界的曾侯乙編鐘 
            五、非凡的音樂天才們 
            六、戰國帛畫的幻想色彩 
            七、令人驚詫的大篆《石鼓文》
             八、巫、儺遺風和古優

第四章  大氣而浪漫的秦漢藝術 
            一、皇權威嚴下的秦小篆
             二、開放而灑脫的漢隸運動 
            三、浪漫而多彩的漢畫藝術 
            四、華麗眩目的百戲歌舞 
            五、角抵妙戲《東海黃公》 
            六、漢樂府與協律都尉李延年 
            七、鼓吹樂與相和歌 
            八、感傷古琴歌《胡笳十八拍》

第五章  飄逸超然的魏晉風度 
            一、千姿百態的舞容舞風 
            二、浩渺的音樂長河由源成流 
            三、七弦琴流瀉出千古情韻 
            四、早期的石窟壁畫藝術 
            五、「六朝三傑」與早期畫論 .
            六、稀世翰寶天下第一帖 
            七、形神兼備 晉書三王 
            八、「二爨」之奇與魏碑之趣 
            九、百戲餘風及情節性表演伎藝

第六章  輝煌而多元的隋唐藝術
            一、自娛自舞蔚然成風 
            二、精妙絕倫的宮廷樂舞 
            三、民間音樂 
            四、宮廷音樂與音樂機構 
            五、琳琅滿目的樂器與記譜法 
            六、隋碑、智永與「初唐四傑」 
            七、「顛張醉素」與「顏筋柳骨」 
            八、敦煌壁畫的世俗美 
            九、煥爛非凡的人物鞍馬畫 
            十、從青綠山水到水墨山水 
            十一、紛繁複雜的「唐戲」藝術現象

第七章  詩意美與世俗美的分流 
            一、楊凝式獨得《蘭亭》遺韻 
            二、「宋四家」與尚意書風             
            三、五代兩宋之畫院 
            四、傳神寫照的人物畫 
            五、山水畫詩意美的追求 
            六、花鳥畫派之流變 
            七、兩宋舞蹈的新發展 
            八、古器樂藝術漸趨齊備
.           九、空前繁榮的民間音樂與詞歌曲 
            十、宋金雜劇面面觀 
            十一、古老南戲的早期形態

第八章  文人意識強烈的元代藝術 
            一、遒麗秀媚的元代書風 
            二、文人畫家的山水意境 
            三、墨竹、墨梅與人物畫 
            四、繁盛一代的元雜劇 
            五、關漢卿與王實甫 
            六、元南戲的繁榮和發展 
            七、宮廷舞蹈的宗教色彩 
            八、興旺發達的民間音樂藝術

第九章  審美意識大變遷中的新浪潮 
            一、流派競勝的山水畫 
            二、花鳥畫派與人物畫 
            三、以古出新的明代書風 
            四、南戲四大聲腔之流變 
            五、開創以南曲為主的傳奇時代 
            六、湯顯祖與《牡丹亭》 
            七、舞蹈的魅力來自民間 
            八、宮廷音樂•民間小曲•古琴藝術

第十章  從封建末世的復古中走出  
            一、已趨僵化的宮廷樂舞藝術 
            二、日益發展的民間舞蹈與音樂 
            三、尊碑求變的清代書風 
            四、「四僧」、「四王」山水畫及其他  
            五、競放異彩的花鳥畫與人物畫 
            六、嶺南畫派與海上畫派 
            七、李玉與蘇州派戲曲 
            八、《長生殿》與《桃花扇》 
            九、花部勃興與昆曲衰微 
            十、四大徽班進京與京劇的誕生   後記 參考文獻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我已兩次來莫高窟朝拜。第一次是年初,我乘坐吉普車賓士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個文明故地回來,途經這裡,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比過去更深入地讀解了它在中外文明發展長途中的身分;第二次是現在,驕日炎炎,我準備投入新一輪的考察,將歷時半年,到這裡來告個別。 此刻已是深夜,我在鳴沙山下的敦煌山莊旅舍中翻閱著隨身帶來的李曉、曾遂今兩位先生所著的《美的盛宴——閱讀中國.藝術史卷》(中國大陸出版原書名)校樣,心情寧靜而渺遠。百年前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為標誌,中華民族蒙受空前的奇恥大辱,就在這時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了,不早不遲,像扭開了一個鎖眼,像針刺到一個穴位,中華文明的全身經絡剎時醒豁。塵封的千年,祕藏的輝煌,使得陷於血火悲號中的大地又酸又痛。藏經洞刷新了敦煌的意義,而敦煌又刷新了藝術文化對於民族精神的意義。
        那些柔美的線條,那些斑剝的色塊,那些破損的泥雕,那些綿薄的經卷,居然關及一個龐大人種的歷史尊嚴,其意義甚至不下於疆土的盈縮、城池的得失,這是按照庸常實利邏輯難以理解的,然而僅僅一個敦煌,人們便全然領悟。
        我想,這也正是近百年來不斷有高層學者從各個不同塊面出發來梳理中國藝術史的原因。從王國維開始,到魯迅、胡適等人,都為中國藝術史中某些門類、某些作品的研究作出了示範性的貢獻。藝術史中許多門類的研究,在以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在二十世紀也就強悍地進入了經典學術視野。
        但是,對中國藝術史的整體著述和出版,還是近二十年的事。這是因為:一,一場新的文化浩劫方過,人們對藝術文化重新產生了一種痛惜後的珍重;二,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流散文物的發現和彙聚,使大規模的研究增加了資料上的可能;三,國門的開放帶來了國際文化視野,藝術的哲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中的地位開始被國內學術界廣泛確認;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養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藝術史也自然成了題中之義。
        眼前的這部《美的盛宴——閱讀中國.藝術史卷》正是在這種文化走向中產生的一個令人注目的成果。彙集古往今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明晰的分期和裁斷,以乾淨易懂的語言方式娓娓道來,再配上大量的插圖,既系統深入又便於閱讀,是本書的特色,十分可喜。
        對於本書將系統性、學術性、知識性與欣賞性、可讀性、可視性結合起來的展現方式,我很贊成。藝術是一種感性存在,歷史理性和精神意蘊都通過美學途徑,沉澱在感性形式中。對藝術史中各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應該運用嚴密而抽象的學理方式,而對一部完整的藝術史而言就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了,只有從理性回歸感性,才能完成史的整合。因此,這種感性是一種昇華,不僅是對片斷感性的昇華,而且也是對局部理性的昇華。換言之,我們可以用不美的方式來研究美,卻不可以用不美的方式來敘述美;美的概念推衍可以超逸感性,而美的歷程展現卻應該普遍可感於廣大讀者。
        當然,當感性形態已整合成史,它們也就體現出一系列理性指向。我希望讀者能從這部藝術史中感受到,人類的任何一個群落遲早會把自己的集體精神安頓在美的領域,這個領域一旦形成便自成氣候,自成脈絡,永久地彌補和支援著實利世界的精神缺失;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最柔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脈是藝術,但歷史已越來越證明,唯有它在最敏感也最永恆的部位上點化了文明。
        也許部分讀者還能從中進一步感受到,中國藝術曾經有過一次次靈氣勃發的創造高潮,而這些創造高潮也正是中國人的群體人格比較健康的時期,可惜這種勢頭並沒有一以貫之,或者是兵荒馬亂,或者是精神災難,使中國藝術的創造力斷斷續續,日趨平滑。因此,這部藝術史也是一聲長長的感嘆,一個沉重的警策。藝術史之後的篇章,應該由下一代更強健的生命筆觸來書寫。
        戰爭史是不必等待續篇的,而藝術史正好相反。任何一部成功的藝術史都是一種呼喚,包括本書在內。是為序。

余秋雨  二千年夏,於敦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