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通的中國社會史》
 曹文柱、趙世瑜、李少兵◎著

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朝代遞嬗,老百姓的世界比帝王家更多采

歷史是誰創造的?
走入乾坤眾生,答案就在裡頭!

本書透過十個大時代的社會發展,呈現出中國各階層組成分子在社會性格、生活型態、文化主流和思想上的流變與精髓,有系統的結合各類圖片,融合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字,提綱挈領,完整傳達出中國社會史的脈絡與律動。

★處處採用相關史料,考證出真實的歷史
 
☆博採各家史觀,眼界更開闊
 
☆知識百科的隨時補充,暸解更深入      
★豐富的文物配圖,詳盡的圖片說明

史前社會
渾沌初開:刀耕火種到製陶織布
夏商周.鐘鳴鼎食從神權到王權,奴隸制的興盛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自由精神和技術主義初起
秦漢.大一統:長安游俠和邯鄲歌舞的點綴
隋唐.流金歲月:城市精神的崛起
宋代.俗風盛起:文人異趣的日益解放
明清.西風東漸:思想的重建和來自西方的挑戰


 內頁預覽 

內封


目錄頁


章節頁


內頁






 作者簡介 

曹文柱
1945年生,北京市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古代社會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治亂嬗替》、《胡漢分治》、《中國流民史》以及《中國社會通史秦漢魏晉南北卷》(合著)、主編《中國古代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等。另發表中國古代史論文數十篇,散見於各類學術刊物。

趙世瑜
19598月生,1982年春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後獲歷史學碩士、文學博士,現為該系教授、博士導師。曾先後出版專著《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合著)、《吏與中國傳統社會》、《眼光向下的革命》等八部,譯著《歐洲史學新方向》等三部,論文八十餘篇,重點研究十六世紀以來的基層社會與民間文化。現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明史學會的常務理事、《中國歷史學年鑑》、《史學理論研究》、《史學月刊》、《民俗研究》等刊物的編委。

李少兵
19697月生,1995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博士,現為北師大歷史系副教授,兼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化史、社會史。目前學術研究為現代中西宗教文化、風俗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國民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鄉村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已在《歷史研究》、《史學月刊》等刊物上發表《民國時期的佛學與科學思潮》、《五四時期的新村主義新探》等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並出版《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等著作。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混沌初開(史前社會)
一、石器時代的家園
二、從刀耕火種到製陶織布
三、原始婚姻諸型態
四、下通儒、道的生殖崇拜
五、萬物俱有靈
六、絕通天地:被逐漸阻斷的通神之路
七、傳說中的三皇與五帝

第二章 鐘鳴鼎食,尊卑有序(夏、商、周三代)
一、早期政治制度:從神權中慢慢剝離的王權
二、西周:君統與宗統合一的鼎盛王朝
三、公侯、眾庶及臣隸妾
四、中國甲骨文
五、子孫永寶的青銅銘文
六、在廢墟中尋覓——三代社會的「天、地、人」

第三章 天崩地裂的社會變動(春秋戰國時代)
一、禮壞樂崩的時代
二、春秋士人:最早的一批下海者
三、戰國士人:安邦定國與自由精神的悖論
四、技術主義時代
五、富貴大商人
六、七大文化圈的形成

第四章 渾金璞玉大一統
(秦漢王朝)
一、一統天下後的好大喜功
二、宦者:從刑餘之徒到亂國禍首
三、長安多游俠
四、邯鄲歌舞動地來
五、秦漢之世畏鬼神
六、讖緯:官方播揚起來的迷信
七、「民以食為先」:秦漢的飲食文化
八、強宗大姓和田莊經濟

第五章 除舊布新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
一、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
二、佛教東來:茫茫苦海中的「方舟」
三、道教立規:扎根此世的本土宗教
四、漢化的漩渦
五、熾烈胡風的沖刷
六、輕悍好鬥與懦弱柔糜:吳蜀民風的有趣互換
七、凌駕於皇權之上的高門世族
八、痛並快樂著的魏晉風流
 
第六章 流金歲月(隋唐時代)
一、「四夷可使如一家」兼收並畜的唐人氣度
二、斑斕多彩的隋唐社會
三、作為帝國基礎的鄉村社會
四、城市精神的興起
五、科舉選官:大唐盛世活力的源泉
六、唐人喜遊樂
 
第七章 仕宦、市民、世俗的世界(北宋與南宋)
一、唐宋之際:又一個變革期
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三、新的社會主宰:文官
四、都市生活的喧囂:「直把杭州作汴州」
五、從國家嚴控中日益解放的城市
六、淡雅平靜的宋人意趣
七、民眾世俗文化的勃興
 
第八章 馬上的天下(從遼、夏、金到元朝大帝國)
一、全球氣候的四次寒冷期
二「南下牧馬」的北方諸民族
三、強大的漢文化磁場
四、元代空前的胡化浪潮
五、「一官二吏」和「九儒十丐」
六、「四等人」制度:極端民族主義陰影下的短命王朝
七、世界性大帝國及其崩解
 
第九章 最後的帝國,變動的時代(明、清)
一、「各安其位」:明朝內閣與宦官的相互制衡
二、思想控制和秩序重建
三、實利與主體意識:晚明思想大變遷
四、「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際
五、反國家意識下的「地方聲音」
六、民間,民間
七、西風東漸:在自閉與求新間徘徊的帝國
八、中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第十章 風雲激蕩(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
一、一隻腳踏進了工業文明
二、社會改造藍圖與實踐
三、新舊交替的物質生活
四、中西合璧的精神生活
五、迎接新中國
參考文獻


 前言

試圖描述和解釋人類的過去是歷史學家的工作,對中國這個具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度的歷史加以描述和解釋,自然是歷史學家,特別是中國歷史學家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對歷史給予客觀的描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重要的仲介——史料往往是殘缺不全的,有許多文獻是經過竄改的,有些雖標榜「秉筆直書」,但還是不可避免地摻雜了許多主觀因素,因此,對歷史給予客觀的描述首先要經過嚴格的史料批判。其次,對歷史的簡單描述並不能使歷史學家滿足,他們希望多問幾個為什麼,他們希望探詢歷史表像背後的意義,這就要求歷史學家對已能有所描述的那部分歷史進行解釋。由於每一個時代的歷史學家面對的問題不同、學術素養不同、眼界不同以及可憑依的研究工具不同,便使得人們對同一個歷史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實際上,這正是歷史學的魅力,是它永久的生命力和代代常新之力量所在。

正像過去許多代人熱衷於政治史、熱中於鋪陳和解釋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一樣,今天的人們對於經濟史、社會史和文化史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也是因為他們所要思考的問題較之以前複雜了,因此對歷史的解釋也就有了新的角度。由於問題意識和解釋角度的變化,許多原來不被視為史料的東西——包括文字和實物——也就被納入了學者的眼簾。原來被當作中藥「龍骨」的甲骨,引起了二十世紀初殷商研究的革命;像廢紙一樣到處遺棄的文書檔案,由於「八千麻袋」明清檔案的引人注目而重新被人珍視,包括各種地方政府檔案等,成為研究制度史的重要文獻,而以徽州文書為代表的民間書契,開始成為研究區域社會的寶貴財富。

基於以上的原因,我們思考的路線是多元的。我們可以從研究精英活動的歷史走向研究大眾的歷史,再走向「自下而上」進行研究的歷史,最後走向整體的或綜合的歷史。我們也可以借助社會科學和其他人文科學展示的研究領域、理論和方法把「社會」視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改造和豐富我們的研究;我們提供的多種研究成果,會為其他學科的本土研究提供歷史學的經驗。我們的所謂「社會史」,就是走在這一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向社會展示我們新的嘗試、新的探索,讓他們感受到歷史學的活力,而這後一點,正是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

本書雖然掛一漏萬,但還是試圖有重點地勾畫從史前到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國歷史的基本面貌,其中又以社會變遷、社會構成和社會生活這三個方面為敘述的主要內容。有些方面是以往的歷史書講得不多的,有的是與以前講得有些不同的,因為體例的需要,有些只能點到為止,不能盡情展開;有些展開了,但只是一個局部;有些必須採取輕鬆可讀的寫法,取代了學術著作應有的凝重,目的是使讀者感受到一點清新的氣息。較多的插圖並不能簡單視為取悅讀者,甚至媚俗的商業性做法,而應視為加深理解所述歷史的工具,視為史料,視為無言地講述自身歷史的老人。讀者如能這樣理解「插圖」的意義,才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趙世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