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故事》錢的故事

【作者】:汪錫鵬、殷叔平
【出版日】:西元2010年5月15日
【定價】:280元

中國版的《貨幣戰爭》,讓你更愛錢,更靠近錢!

錢能變出什麼花樣來??見錢眼開、搖錢樹的典故從哪裡來?錢又叫「孔方兄」,不過你可知道它不止有方有圓,還曾經有過各種奇形怪狀過嗎?一塊小小的錢幣,可以告訴您好多好多……

最有趣味的錢幣小百科,收錄多種中國錢幣協會珍藏的錢幣照片,所有關於錢的故事,通通收錄在這本《錢的故事》裡!!

它刻劃著歷史的流轉,貝、金、銀、銅、鐵、鉛、錫都穿過,告訴我們經歷了哪些朝代年代,見證中西文化的交流往來、民族的融合,也悄悄鋪出了書法藝術演變的 軌跡,更和百姓的食衣住行、婚喪喜慶分不開,留下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趣味傳奇。

讀完本書,「刀幣」、「對子錢」、「孔方兄」、「羅漢錢」不再只是死記的生硬名詞,這部與錢並進的趣味歷史書籍,將讓它們以最生動的故事形象,深印在翻閱者的腦海中。

 作者簡介
汪錫鵬
副教授,曾先後在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上海金融職工大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政策研究室、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代經濟史的研究,近年來著重於中國貨幣史和錢幣文化的研究。

殷叔平
高級國際商務師,上海輕工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長期從事國際貿易、企業管理等的實務和理論研究。多年來,一直熱中於錢幣收藏和錢幣文化研究。

 內頁預覽 

內頁1
內頁2

內頁3


 目錄 
第一章  走進錢幣
1. 貨幣的名稱
2. 形形色色的原始貨幣
3. 天生的貨幣——金銀
4. 曾經輝煌的銅錢
5. 不可或缺的配角
    ——鐵錢、鉛錢、夾錫錢
6. 一紙千金——紙幣
7. 話說孔方兄
    ——銅錢圓形方孔之謎
8. 「模範」與古代錢幣的鑄造
9. 稱錢衡、法錢和古代的貨幣管理

第二章  錢幣上的歷史
1. 燕昭延郭隗  遂築黃金臺
    ——錢幣上的春秋戰國史之一
2. 問鼎中原.三家分晉.五國相王
    ——錢幣上的春秋戰國史之二
3. 莫道區區秦半兩  曾看劉項入咸陽
    ——錢幣上的春秋戰國史之三
4. 化干戈為錢幣
    ——從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的命運談起
5. 安祿山的洗兒錢和史思明的順天錢
    ——側看唐代的安史之亂
6. 矛盾的魏晉氣象
     ——魏晉時期兩種尖銳對立的財富觀
7. 隋五銖: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8. 明代年號錢上的政治風雲
     ——從錢幣看明代的宮廷之亂
9. 從錢幣上看孫中山革命風雲
10. 貨幣千年載春秋
     ——從中國貨幣發展史看歷史人物的功過
11. 古代的年號與年號錢
12. 貨幣:民族融合的見證
 ——從新視角來看貨幣
13. 錢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第三章  錢幣上的書法藝術
1. 錢幣書法春秋
——小舞臺上的大藝術
2. 北宋的御書錢與錢文書法的輝煌
3. 錢幣文化史上的瑰麗篇章
    ——南唐和兩宋的對子錢

第四章  錢幣與民俗
1. 錢與人的生前身後
2. 錢與人的衣食住行
3. 錢與人的福祿壽禧
4. 從「見錢眼開」說起
——關於古錢幣與疾病的防治
5. 《羅漢錢》.羅漢錢.厭勝錢
6. 錢幣的別名和俗稱

第五章  錢幣與文學
1. 手頭無錢不為貧  架上有書便是富
——楹聯錢話趣談一
2. 溫飽富豪講風雅  饑饉畫人愛銀錢
——楹聯錢話趣談二
3. 生財有道務必見義思意
——楹聯錢話趣談三

第六章  錢幣與人物
1. 利旁有倚刀  貪人還自賊
——晏子
2. 床頭黃金盡  壯士無顔色
3. 「一錢太守」和「十錢主簿」
——清官與貪官的故事
4. 葉李與第一部紙幣發行管理條劃
5. 閒來寫畫營生活  不用人間造孽錢

第七章  錢幣趣談
1. 錢幣的異化
——介紹信.會員證.通行證
2. 錢卜種種
3. 繩鋸木斷  水滴石穿
——北宋「一錢誅吏」案
4. 哪知絕代如花貌  只換看囊一文錢
——從《秋胡戲妻》說起
5. 錢幣與戰爭
6. 萬千佛祖鑄成錢
——唐宋的毀佛鑄錢運動
7. 佛教與「錢」的千千結
8. 《十五貫》的疏漏與錢幣的演變
9. 搖錢樹的由來
10. 錢幣上的讖緯之學
11. 永安錢難永安
12. 魯褒〈錢神論〉的時代啓示
13. 俚語俗語中的「錢」
14. 鞭撻.諷喻.警示
 ——從古代與錢相關的稱呼說起
15. 撲滿趣談

 書摘 
銅是人類認識的第一種金屬,在石器時代的晚期先人們就發明了銅,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經能鑄造紅銅器,繼而又在紅銅裡面加入鉛和錫鑄造青銅器成功。殷商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得到長足的進步,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公分,重875公斤,是迄今所發現商周時代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當時青銅冶煉和鑄造的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準。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海貝的稀缺,為順應市場流通的需要,當時成熟的青銅鑄造技術便被用來仿照海貝製造青銅貝。青銅貨幣從此在中國歷史上粉墨登場,以金屬作為貨幣,具有其他物品不可比擬的優勢,對此後兩千多年中國的貨幣發展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銅貝是中國最原始的銅錢。半個世紀以來,全中國各地出土的東周青銅貝數量達二萬七千多枚,反映銅貝在當時的流通已十分廣泛。春秋戰國時期由銅貝又演變出橢圓形的小銅錢,這種小銅錢上的銘文狀似人的臉面,被稱作「鬼臉錢」;又說銘文像一隻螞蟻,加上這種錢像高高隆起的鼻子,又被稱作「蟻鼻錢」,這種銅錢小巧玲瓏,是一種稱量貨幣。

在蟻鼻錢前後問世的,還有布幣、刀幣、圜幣等青銅貨幣。刀幣、布幣和圜幣等青銅貨幣的誕生,成為中國貨幣發展史進入下一新階段的里程碑。它反映當時人們的生產活動更加豐富,想像的空間也隨之更為廣闊。這些形態各異的古幣,大多是模仿當時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鑄就的,布幣的形制來自於耕作翻土的鏟子,刀幣則源自於日常工具青銅削,圜幣則來自於璧環和石製紡輪。貨幣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但在它誕生之初卻深深烙上了農耕文化的印記,反映當時的商品交換尚處於初始階段。當時布幣主要流行於三晉、兩周地區,刀幣主要流行於齊、燕、中山等國,圜錢主要流行於秦、魏、趙等國,蟻鼻錢則基本流行於楚國。這一現象反映周王室式微之後,各國經濟已自成體系,並開始自行鑄造貨幣。在上述貨幣中,主要流行於秦等國的圜錢突破了其他貨幣對農具等的簡單模仿,並且由於體積小便於攜帶,更符合商品交換的需要,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其後流通兩千多年的銅錢形制的鼻祖。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鞏固新生的大一統國家,採取了一連串措施,統一全國的貨幣,鑄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舉措。秦半兩問世以後,圓形方孔成為其後近兩千年中銅錢的基本定式。從目前出土的秦半兩來看,重量一般為3克至6克,不超過8克,這一重量較適宜於流通。圓形方孔的秦半兩是由圓形圓孔的先秦圜錢發展而來的。之所以由圓孔改為方孔,除了方便加工打磨半兩錢的周廓以外,還與當時人們天圓地方的自然觀密切相關。由於錢幣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人們便把「天道為圓,地道為方」的認識,濃縮到小小的秦半兩上面。如果說,在秦半兩之前,先人們仍是具象化地仿照某一種物品來鑄造錢幣的話,那麼從秦半兩開始,先人們便將某一種抽象的意義賦予所鑄造的錢幣,從而使中國古代貨幣擁有了更為豐富廣泛的文化涵義,這是秦半兩留予後人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

西漢初期,允許民間私鑄錢幣,結果導致「錢益多而輕」,幣制混亂。漢武帝繼位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恢復和發展,為了進一步削弱王國的勢力,同時為了應對邊境戰爭的龐大軍費開支,漢武帝聽從桑弘羊的建議,整頓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西元前118年,漢武帝下令「罷半兩錢,行五銖錢」,並集中由上林三官鑄造。

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圓形方孔,錢文五銖,重如其文,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公分,厚0.12公分,四周有郭,是一種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正由於此,自漢武帝至隋,五銖錢流行了七百多年,堪稱中國古代的長壽錢。即使在唐代初年鑄行開元通寶以後,五銖錢仍繼續在民間流通。

隋唐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了新的發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日益擴大,原來的貨幣制度已不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元通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問世的。西元621年,唐廢除隋錢,鑄行「開元通寶」。開元通寶形制仍沿用方孔圓錢,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約為一錢,一千文則重約六斤四兩。開元通寶是中國錢幣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的誕生宣告了五銖錢時代的結束。由此開始,中國古代幣制告別了以重量命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改稱為「通寶」、「元寶」、「重寶」等,開啟了後世關於「一文錢」的叫法。這一做法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準則,沿襲了將近一千三百年。

西元1178年,大金國金世宗鑄造「大定通寶」,鑄行量較大,年鑄造約十四萬貫。

清朝末年,以圓形方孔為代表的銅錢制度也劃下最終句點。其實遠溯唐宋時代起,銅錢制度就已開始呈現衰敗的趨勢。唐代的飛錢是最早站出來挑戰銅錢的,宋代的交子是飛錢的繼承和發展,元代政府則強力推行紙幣,只是由於中國紙幣與生俱來的不足,並未能撼動銅錢地位。至明、清兩代,白銀才取代了銅錢的地位,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大宗交易等主要使用白銀,銅錢成為白銀的輔幣,退居為貨幣舞臺上的配角。

西元1900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在廣州率先製造新式銅元。銅元雖在形制上是對圓形方孔錢的一種顛覆,但本質上它仍屬於一種銅製的制錢,仍稱元寶、通寶,並與銅錢一樣紀年號、紀地、紀值等,這種迴光返照式的創新,誠不可能挽救銅錢的生命。當時銅元仍只是作為當時廣泛流通之銀元的輔幣。銅元面世以後,由於一直無法解決濫鑄和貶值的問題,僅勉強維持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隨著鎳幣的出現,特別是中央造幣廠開鑄鎳幣後,銅元即被鎳幣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市場。至此,活躍於貨幣舞臺上兩千多年的銅錢,終於功成身退,壽終正寢,中國的貨幣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銅錢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主打貨幣,這是由銅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其一,銅作為一種貴金屬是天然的一般等價物,其價值僅次於金和銀,卻高於其他金屬。其二,由銅鑄造的貨幣大小輕重適宜,並具有較好的韌性,可說是古代用來鑄造貨幣的理想材料。其三,中國古代擁有比較豐富的銅礦資源,中國的先人很早就掌握了銅的開採技術。

此外,與古代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也是分不開的。早在商周時期,先人們已能夠善用銅、錫、鉛的不同比例來鑄造出不同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和布幣雖然面積大、幣身薄,卻具有良好的韌性和彈性,不易折斷或變形。幣身上的輪廓與豎紋除了用來裝飾外,還具有梁柱的支撐作用,反映出當時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已臻極高水準。中國早期的青銅貨幣基本都是銅、錫、鉛的合金。唐代初年鑄造開元通寶的時候,已經為銅錢制定了明確的成色標準,即銅83.33%,白鑞14.56%,黑鉛2.11%,反映當時人們對銅的冶煉和鑄造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其後官鑄的銅錢基本以此為標準。明代初年出現純銅製成的紅錢和用銅、鉛、錫合金製成的青錢。清代新疆鑄造銅錢多用純銅,錢的顏色偏紅,故稱紅錢,新疆阿克蘇局「道光通寶」以及乾隆年間的「乾隆通寶」紅錢曾名盛一時。

明嘉靖年間還出現了黃錢,即在冶煉過程中加了一種新的原料——鋅,銅錢的顏色因此變黃,故有黃錢之稱。黃錢的含鋅量在10%以上,多的達20%。黃銅鑄造的嘉靖通寶肉質厚重,鑄造工藝十分精緻,是古錢幣中的珍品。黃銅的出現,代表中國冶金史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紅錢、青錢和黃錢的出現,更反映自明以後,人們已能夠根據當代的可能和需要,靈活運用銅、錫、鉛、鋅等的不同配比來鑄造銅錢。近代中國銅元的成色標準基本維持在銅94%、錫4%、鉛1%這一配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