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方略 07
智謀過人的大謀略家 諸葛亮(新版)

【作者】:羅志仲
【出版日】:2010年07月15日
【條碼】:
9789861781594
【定價】: 200元

你知道諸葛亮平步青雲、縱橫三國的秘密?
你知道諸葛亮自我栽培、壯大人生的訣竅?


解析這位歷史上最著名的謀略天才,從諸葛亮的思路出發,學習他擅於經營自我及抓住機會的智慧,踏上成功的坦途。

◎線上試讀本下載!(2.2MB)(下載>請按滑鼠右鍵>另存目標)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最富有魅力的人物之一
不僅因為他的赤膽忠誠,也因為他的過人智慧,諸葛亮的智慧不僅僅在於軍事謀略,也在於他的口若懸河、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以及偶爾的心狠手辣、玩弄權謀。

諸葛亮是歷史上智慧與謀略的代表人物,無論是他首次登場即縱論天下的隆中對,還是他聯吳吞曹的火燒赤壁,甚至是他讓劉備感到「如魚得水」的秘密。與其感嘆諸葛亮從天而降的天才,不如以他為師,學習這位第一軍師的精采謀略。

作者簡介
羅志仲
東海大學中研所畢,當過幾年高中老師,是學生眼中 的好老師與好朋友,因醉心於文學目前專職寫作,其文字生動、刻劃深入、見解獨到,有其特殊的個人魅力。

本書目錄
第一篇「自我栽培的方法」
一、    智慧開門!——從山東談起
二、讀好書——諸葛亮的必讀書目
三、學古人——管仲治國、樂毅打仗
四、交益友——交友以自大其身

第二篇「平步青雲的秘密」
一、    超完美企畫案——隆中對
二、欲擒故縱的高手
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託孤
四、周公或王莽的選擇
五、談判之道

第三篇「壯大人生的藝術」
一、    聯合次要敵人
二、    收好徒弟——馬謖與姜維
三、    選接班人
四、    人盡其才
五、    惡當除盡 

第四篇「縱橫沙場的訣竅」
一、    以小搏大
二、    帶兵有方
三、    長於巧思
四、    與司馬懿套招

附錄:諸葛亮年表 


《智謀過人的大謀略家 諸葛亮》序
     談諸葛亮的人太多了,但根據什麼來談,才是最關鍵的問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太大,據此來談諸葛亮,當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後人假造的《諸葛亮兵法》,除了少數幾則頗有根據,其他多屬荒誕不經,也不能拿來當信史看。陳壽寫的《三國志》雖然資料不多,經過裴松之的補充,卻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再配合其他史料,勉強能勾勒出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並非不可批評,不過如果連基本史料都沒熟讀,就想妄議前賢,是不是顯得螳臂當車呢?

     偏偏有人喜歡這樣。曾看過以「諸葛村夫一生十大敗跡葬送蜀國」為題者,文中痛斥諸葛亮,很有翻案的氣勢,只是缺乏常識和知識,令人啼笑皆非。該文作者列舉諸葛亮的「十大敗跡」中,有罵他「窮兵黷武,禍國殃民」的,說他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心願」和自己「隆中對」的策略,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令國家背上大包袱,直接影響繼承人姜維,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論調錯誤百出,除了對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不瞭解,還弄錯北伐的次數,也不曉得姜維並非繼承人。此外,該文又批評諸葛亮「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來處理內部將士的矛盾,還舉例說,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關羽不接受,諸葛亮派費詩拍關羽馬屁,使關羽更加驕橫,埋下失荊州的禍根。這種論調也錯誤百出,殊不知調和鼎鼐是領導人的必備功力,諸葛亮何錯之有?還有,費詩根本是劉備叫去罵關羽的,與馬屁何干?又與諸葛亮何干?歷史讀成這樣,還敢出來翻案,是不是有點「那個」?

     由此看來,充分掌握史料,乃是評論歷史人物的基本條件。基本條件具備了,再來才是觀點是否合情合理,角度是否一針見血,以及其他種種。本書在史料收集上,力求精確無誤,「唯二」要自首的是在引用〈後出師表〉和「空城計」上,有必要解釋一下。前者真假莫辨,學界迄今未有確論,因此現在斷言該文是真是假,尚嫌太早,本書認為該文與諸葛亮的言論思想並無抵觸,因此加以引證。至於空城計,由於內容穿幫之處太多,已可斷定是郭沖杜撰出來的,只因情節實在發人省思,敵我雙方套招求生的例證古今皆有,應該大書特書一番,因此專章處理。
     本書的目的在挖掘諸葛亮的智慧,因此與一般傳記有異,不跟著年代走,而是依照主題需要,適時穿插諸葛亮的生平事蹟,乃至於時代背景。有時為了對照處理,不免把羅貫中的大作拿出來罵一罵,但是他寫三顧茅廬那段,我認為很能發揮諸葛亮「欲擒故縱」的智慧,引用不少。書後附上諸葛亮的年表,或可讓讀者更有時間概念,以免深陷五里霧中。
     在寫作的過程中,兩個研究所老同學給我不少意見。黃偉修曾親訪山東數月,有不少真實見聞,足可印證本書中的某些說法;老同學陳一弘好學不倦,博洽多聞,除了提供若干數據資料,也對我的三國觀點有所糾正。兩人亦師亦友,惠我良多,特此感謝。
     寫完諸葛亮,最大的感想是,人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才氣,更在於「充分的社會化」。空有才華是不夠的,多少人因此長吁短嘆,抱怨懷才不遇,他們都搞錯了。人要成功,還必須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例如口若懸河、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偶爾要心狠手辣,玩點權謀。這些社會化的行為,配合上優越的才能,才是成功保證。

精采內容節錄

■    劉備伐吳,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
     劉備本是一個平民老百姓,雖然號稱具有漢朝皇室的血統,但如果沒有碰到天下大亂的情境,不能網羅到優秀的人才,他根本沒有機會稱帝。一個人從「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到坐擁天下一隅,他一定很捨不得放手,這是人之常情。回想當初,他到益州搶了劉璋地盤,又北上佔領漢中,手下要他稱「漢中王」,他還要裝一下,表示豈敢豈敢。只有白目的費詩,看不出劉備是裝的,還上疏說:「主公因為曹操父子想逼皇上退位,才流轉萬里,結合志士,號召天下人共同來討賊。今天還沒消滅曹家這個大敵,就先自立為王,恐怕世人會覺得疑惑。」這種不識相的話一說出,立刻激怒劉備,費詩遂遭貶官。當了漢中王之後,劉備意猶未盡,沒多久曹丕篡位,自立為帝,手下又又紛紛勸進,希望劉備也如法炮製。
     劉備心裡願意,但表面上得假惺惺地推辭一番,善解人意的諸葛亮立刻出來勸進,說:「當年吳漢、耿弇勸劉秀稱帝,劉秀前後推辭了好幾次,耿弇忍不住說:『天下英雄之所以投效您,就是對您有所希望。如果您今天不稱帝,這些人得不到半點好處,恐怕會各自散去,不肯繼續效力了。』劉秀覺得有理,才痛快答應。今天姓曹的篡位,天下無主,您是劉氏子孫,最適合接任帝位。大家跟著您辛苦這麼多年,現在也想分一杯羹,請別忘了耿弇當初說過的話。」這些話多麼得體,多麼順耳!劉備有了這麼光明正大的理由,當然臉不紅氣不喘地稱帝。劉備稱帝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諸葛亮升任為丞相。由此看來,劉備稱帝,賺到最多好處的,除了劉備家人,就該算是諸葛亮。這便是諸葛亮的本事之一,他懂得在最適合的時機點做最適當的判斷,說最漂亮的話,讓自己得到最大的好處。反過來說,如果時機點不佳,他絕對不會自找麻煩,例如法正喜歡公報私仇,糜竺、孫乾、簡雍缺乏才幹,他還是看在劉備喜歡這些人的面子上,該恭敬時還是畢恭畢敬。
     關羽丟掉荊州,又被孫權殺死,劉備對這筆仇恨一直耿耿於懷。雖然蜀漢立國的基本國策是「聯合東吳,對抗曹魏」,但他始終態度堅決,主張順流而下、消滅東吳。當時的蜀漢大臣,少數人為了藉機立功,積極附和劉備的主戰觀點,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反對。例如趙雲,他在蜀國將領中,最具有政治頭腦,識大體、明大義,謹慎謙虛,見識深遠,他就曾勸諫劉備要搞清楚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但劉備沒理他。又如秦宓,他是反對伐吳的激進派,痛批這場戰事「必無其利」,等於先「唱衰」劉備會打敗仗。劉備非常生氣,將秦宓「下獄幽閉」,殺雞儆猴。這樣一來,主戰派佔了上風。
     最奇妙的是諸葛亮的態度。面對盛怒中的老闆,他沒說贊成或反對,而是保持沈默。這只有兩種解釋:第一,他不想跟費詩、秦宓一樣「白目」,雖然他的心底是反戰的。但老闆正在氣頭上,誰說話都無濟於事,除了是讓劉備喜歡又最敢嗆聲的法正,可惜法正已經過世了。諸葛亮親自出馬勸說,劉備想必也聽不進去。為了自保,他一句話也不說。第二,他的心裡很矛盾,一方面反對劉備將東吳當成頭號敵人,一方面又希望劉備戰勝,討回荊州,則他在「隆中對」中由荊州、益州兩路北伐的構想,仍可繼續貫徹執行。

■    劉備託孤

     西元二二一年七月,劉備決意出兵攻打東吳,要替關羽報仇。奇怪的是,劉備所帶的兵力不滿五萬,他竟然以為東吳這麼肉腳?還是對自己的能力太自負了?他也許忘了,自己這輩子在沒有諸葛亮、龐統或法正等軍師輔助的情況下,好像很少打勝仗。人的智慧並不會因為地位高了就跟著提升,不是嗎?剛開始時,孫權曾急忙派人求和,劉備「盛怒不許」。東吳將領李異、劉阿等無奈應戰,吃了大敗仗。隔年二月,武陵一帶的原住民被馬良策反,紛紛響應,蜀軍士氣為之一振,於是兵分多路,深入東吳境內。六月,東吳大將陸遜大破蜀軍,劉備狼狽而逃。八月,劉備在白帝城氣得生病,奄奄一息,還在找理由牽拖:「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乎?」將敗因推給老天爺,也遮掩不住心中的內咎啊!
     白帝城原為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築,因他自號「白帝」,故以為名。城居高山之顛,形勢險要,劉備在附近蓋了永安宮。蜀軍戰敗的消息傳開後,蜀國境內發生騷動,一些平日不安於室的地方勢力趁機起來鬧事,加上大將馬超又死了,劉備越想越難過,病情加重不少。入冬後,劉備臥病永安宮,自知沈痾難起,不久人世,於是下令諸葛亮快點從成都前來永安。隔年二月,諸葛亮來到永安宮,君臣相見,恍如隔世,不禁悲感交集。四月,劉備於彌留之際,正式召見身旁群臣,宣布詔令「託孤於諸葛亮,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太子劉禪,復興漢室。接著,又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你比魏國目前的大當家曹丕高明太多,一定能消滅他們,復興漢室。如果你覺得我的太子劉禪還算個人,就好好輔佐他吧;如果你認為他實在太差,不妨自己稱帝吧。
     這段遺言很有名,也令諸葛亮為之「驚悚」不已。面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諸葛亮連忙痛哭失聲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但劉備不放心,又要諸葛亮幫他寫封信給劉禪。怎麼辦?還是不放心啊,又寫了封短信給劉禪:「要好好跟諸葛亮相處,把他看成你爸爸。」只是,心裡依舊不踏實,再把兒子劉永和劉理叫來,要他們跟諸葛亮磕頭。交代完了,劉備也瞑目了。
     劉備這種託孤方式,尤其講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種話,引起後人很多意見,歸納起來,大致上有六說:第一是「至公」(大公無私)說,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便對劉備的「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極為推崇。第二是「授賢」說,認為劉備的話是出自真心,畢竟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傳給兒子倒不如傳給賢者來得保險,當他看到兒子劉禪「不肖」,便考慮授賢,這是真情流露,何來作假呢?第三是「洞達」說。此說認為劉備對諸葛亮肝膽相照,毫不猜疑,為古今最真心相對的模範君臣。第四是「專一」說,認為劉備當然相信諸葛亮,但是擔心劉禪疑神疑鬼,因此故意演了這齣戲。以上四種,當然不無可能,但缺乏對人性的瞭解,僅供參考。
     第五是「譎詐」說,認為劉備不放心諸葛亮,故意要逼他公開表態效忠。此說言之有理,容後再談。第六是「亂命」說,晉朝人孫盛即持這一看法,痛斥劉備:
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語曰弈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幸值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情,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謂之為權,不亦惑哉!
     孫盛認為,劉備這種搞法,真是太亂來,臨終前講的半天鬼話,都是「詭偽之辭」!他的論點有三:
     一、選擇接班人不可只看才能,還得看品德。才能比曹丕高十倍就具備當接班人的條件,這是不對的。
     二、劉備不可用這種試探性的話來考驗人的忠誠度。如果你認為諸葛亮是理想人選,根本不需要這樣試探他;如果你懷疑諸葛亮居心叵測,根本不該向他託孤!
     三、還好劉禪少不更事,諸葛亮又忠心耿耿,才沒有鬧出亂子,否則這種託孤方式,實在太危險啦。
     綜合五、六兩說,我們認為,劉備如果真心要讓諸葛亮繼位,大可明說,並公開舉行「禪讓儀式」,將皇位讓給諸葛亮。禪讓政治是頭腦不清的中國古人最嚮往的政權轉移方式,除了傳說中的堯、舜兩人做過之外,戰國時代的燕國也做過,都曾博得史家讚美。但到了後來,所謂的禪讓都具有半強迫性質,也就是強迫你讓給我做,我再假裝推辭幾次,最後才「勉強接受」,王莽、曹丕、司馬炎的皇位都是這樣搞來的。劉備若能開誠布公,正式而公開地禪讓給諸葛亮,倒不失為一段佳話,有別於其他的野心家。如果劉備打從心裡不想禪讓,只是希望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亦不妨明說,並動之以情,相信以他們多年的君臣交情,諸葛亮不會不答應的。
     附帶一提的是,儘管禪讓政治在古代是一種美德,但在今天看來,則是一種荒謬的政權轉移方式。稍有民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像孫中山「禪讓」給袁世凱的舉動,根本是私相授受的行為,既沒經過人民同意,也違反憲政國家的體制,應該受到譴責才對。依照民主制度下的憲法,國家元首因故不能視事時,應由副元首暫代,而不是隨便禪讓。不管如何為孫中山辯解,他禪讓給袁世凱一事,終究是大開民主倒車的惡例,不可因為他是國父就加以掩飾。
     奇怪的是,上述的兩種方式,劉備都不做,而選擇了第三種方式:讓諸葛亮自己決定!這既表示劉備太虛假,也是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分明要陷諸葛亮於不義。假設諸葛亮真的答應「自取」,可能發生兩種後果:一是上了劉備的當,當場被宰!因為劉備很可能是言不由衷,故意要設計諸葛亮說出「真心話」,諸葛亮一旦暴露「自取」的野心,說不定一堆殺手就全部衝出來了,劉備恰可一舉剷除之,免生後患。二是劉備安詳死去了,諸葛亮順利接位,但外面鐵定會流言不斷,認為諸葛亮是欺負孤兒寡母,趁機篡位,與逼漢獻帝退位的曹丕沒有兩樣,諸葛亮的名聲從此臭掉,北伐曹魏的正當性也就消失了。假設諸葛亮一開始就擺明不打算「自取」,他以後就得信守承諾,不得違背,否則縱使稱帝了也得不到天下人的諒解。劉備這樣搞,怎麼看都不像真心的。一個快死掉的人還汲汲於搞權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過,我們若能從劉備的立場來思考,瞭解「天下父母心」,也許會對此比較釋懷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