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遊俠-s.jpg前情提要:酒肆店主劉太白的長子劉大郎私自往酒裡兌水,被酒客劉義發現,害得清酒盛名大打折扣,這時候儒雅公子羅令則出來打圓場,但劉義仍不領情,大聲叫嚷要拆了酒店招牌,而空空兒出現後,劉義卻露出畏懼的神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言下之意,似乎是他早先與空空兒結下深仇大怨,正在為對方追捕。以他這等性情剛烈的大漢,露出如此忌憚的神情,想來對方一定非同小可,要麼是大有來頭,要麼有非凡的本事,不過這兩點都絲毫從外表看不出來─那空空兒一身灰布衣裳,土裡土氣,神情疲憊不堪,雙眼空洞無神,望上去倒像是終南山中的伐木工,早被辛苦的勞動消耗掉全部精力,這等毫無生氣的田舍漢(註1),又怎會跟劉義這等威猛壯士扯上干係?

空空兒的反應更是奇怪,只是不解地望了劉義一眼,露出茫然無措的神情來,仿如根本就不認識眼前這人,隨即掩飾般地扭轉了頭,又催叫道:「店家,上酒。」

劉義也有些糊塗了,他當日在魏州(註2)失手殺人,正是為空空兒所擒,但在押送官府的途中又僥倖逃脫,據說空空兒還因此受到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的斥罵,難道對方並不是為了捉拿自己才來到長安的麼?他又乾等了一會兒,見對方始終不理睬他,便不再猶豫,道:「既是如此,劉某告辭了。」走出幾步,又回頭朗聲道:「多謝。」自回到酒桌取了行囊,狠狠瞪了劉太白一眼,這才疾步離去。空空兒卻始終只是埋著頭,似在發呆,又似在沉思。

堂內又恢復了平靜,那仗義出頭的羅令則也重新回到酒桌坐下。酒肆就是一個地方,人來人往中總會有意外發生,但又迅即會被遺忘。堂內酒客也沒有人如同劉義般質問酒中兌水一事,或許他們也喝到了摻水的假酒,但畢竟久在長安,明白在昂貴米價中艱難輾轉的酒戶難處,也不忍心再出聲責備。

卻聽見坐在中間一桌的年輕文士又忍不住笑了起來,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哈哈……」

他兩次笑出聲來,自不是無緣無故。原來這句「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涉及一樁著名的典故,當今大詩人白居易未揚名之前,曾到長安投詩給名士顧況,想請他推薦自己的詩作。顧況打開詩集,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忍不住歎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長安作為當時中國的中心,消費水準要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加上來往流動人口極多,居住是個大問題,所以有「長安居,大不易」的說法。顧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長安米價新漲,物價昂貴,居住下來並不容易,雖有戲謔之意,卻也是感慨當時民生艱難。隨即讀到卷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顧況大加讚賞,又改口道:「能寫出這等詩作,居則易矣。」白居易由此而名聲大噪。

那發笑的文士二十五六歲年紀,名叫元稹,字微之,其先祖是鮮卑族拓跋氏,漢化後以「元」為姓。從北魏至隋,元氏地位均極顯赫,不過到元稹父、祖一輩時,家世已漸趨沒落。這元稹自小苦心為文、勇於為詩,十五歲時就已經明經及第,加上外貌英俊,風度瀟灑,風流詩人的名聲四海傳揚,如今在祕書省任校書郎,負責勘校典籍、刊正文章,平時事也不多,落下清閒自在。

而他身旁的三十來歲文士正是白居易,字樂天,其先祖本是西域龜茲王室成員,後移民來到中原。他於貞元十六年中進士,為十五名進士中最年少者,兩年後又與元稹同一天登吏部乙科(註3),同一天授校書郎,是本朝有名的大才子。論起來元白二人既是同年(註4),又是同僚,交情因此非同一般。

元稹對面坐著的另一名文士名叫李紳,字公垂,與元家是世交。他與白居易同歲,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曾目睹民間百姓終日勞動而不得溫飽,憤而寫了兩首〈憫農〉詩,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之句,因而被譽為「憫農詩人」,此次進京是要參加科舉考試,正寓居在元稹位於靖安坊的祖傳老宅中。

三人今日聚會,一是要為李紳接風洗塵,二是慶賀白居易新在永崇坊華陽觀租了房子,從之前居住喧鬧的常樂坊搬了過來。永崇坊不但清靜,且就在元稹居住的靖安坊的東面,不過一街之隔,好友住得更近了,當然要飲酒慶賀一番。

白居易見鄰桌兩人都朝元稹望來,知道旁人不明原委,嫌他笑得浪蕩輕浮,當即輕輕咳嗽了聲,使了個眼色。元稹知道老友不願意表露身分,便強行忍住笑聲,臉上卻猶帶笑容。

白居易歎道:「本朝自高祖皇帝以來,一百五十年不收酒稅,安史之亂後開始行榷酒對酒徵收重稅,酒利由厚轉薄,許多民間美酒從此失傳。看看如今這米價……唉,也難怪酒肆會兌水摻假。」元稹道:「京城本來盛行飲酒之風,聽說最近也開始學江南一帶時興飲茶,或許與米價昂貴、酒質大壞有關?」白居易道:「未必,其實就飲品而論,茶未必會輸於酒,茶藝一道,學問深遠。我去年回符離(註5),在淮(註6)遇到一位善茶道的老者,名叫常伯熊(註7),據稱是陸羽好友,煎茶時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茶藝嫻熟,頗令人刮目。上前一嘗,入口即苦,然片刻後即有回味,且在舌尖反覆盤旋,極為耐品。」元稹奇道:「茶真有這等奇妙?公垂,你也是江南人,如何看到茶酒一比高下?」

李紳臉上一直有鬱鬱之意,似在沉思,對元稹的話仿若未聞。白居易道:「公垂莫非又有憂心之事?」他又叫了一聲「公垂」,李紳才回過神來,慌忙道歉道:「實在抱歉,我在回想此次西來一路的情形……唉,二位久居京城,怕是難以想像,我可是親眼見到許多人家為了繳納官稅,不得不拆屋賣梁賣瓦,當真已是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元稹道:「關中今年大旱、百姓窮困潦倒之事我早有所聞,卻不知道竟然到了這個地步。」

白居易歎道:「民間原是指望朝廷能夠免除今年賦稅,以濟危扶難,不料京兆尹突然上奏皇帝,說『今歲雖旱,而禾苗甚美』。聖上信以為真,由此才不免租稅。」李紳道:「這位京兆尹,莫非就是那位道王的後人?」白居易道:「正是,如今他也封嗣道王。」元稹冷笑道:「可惜偏偏辱沒了這個『道』字。」

他三人刻意壓低了聲音,旁人也不知道他們談話內容。原來當今京兆尹姓李名實,是高祖皇帝李淵第十六子道王李元慶的四世孫,靠家世入仕,曾任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因剋扣軍費中飽私囊,引發軍中將士兵變,他趁夜色自城牆縋下,才得脫身。這樣苛暴成性的一位貪官,狼狽逃回長安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還靠花言巧語當上了京兆尹,可見此公著實有幾分弄權的能耐。如今他封嗣道王,同時兼任京兆尹和司農卿(註8)兩大要職,權勢還在宰相之上,由此仗著老皇帝寵幸,大肆排除異己,聚斂無度,劣跡種種,百官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今年春夏大旱,穀物失收,京畿乏食,本朝律法曾規定凡水旱蟲霜等嚴重自然災害,農作物損失十分之七以上賦役全免。獨有李實不以為然,特意上書皇帝,奏請不免民間租稅。

元稹道:「說到底,如今的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其實全是拜李實所賜。」轉頭道:「樂天,實在抱歉,我也順口借用了你名字的典故。」白居易毫不介懷,道:「民生艱難,用在這裡正是再合適不過。」

李紳道:「這李實如此恣意妄為,作惡多端,難道就沒有御史彈劾他麼?」白居易道:「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李汶與李實是姻親,誰還敢彈劾他?況且如今御史臺的御史也分作了兩派:李汶、韓愈自是一黨,跟李實是一夥;柳宗元、劉禹錫新上任不久,倒是沒有依附李實,不過跟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走得很近。」
李紳一聽到韓愈的名字,「啊」了一聲,不再言語。原來韓愈任國子監四門博士(註9)時,曾舉薦李紳參加科舉考試,名義上是他的「舉主」,也就是他的「恩師」,古代尊師重道,恩師再有不是,當學生的也不能說三道四。

元稹到底最年輕,性情鋒銳,愛見事風生,明明猜到李紳的心思,不過他素來反感韓愈不顧文人體面為京師達官貴人、富豪商賈撰寫墓誌銘,收取高額潤筆費,當然不肯放過這個嘲諷的大好機會,道:「你那位舉主去年四門博士任期期滿,去留沒有著落,全靠寫文章吹捧李實才謀得了監察御史的位子。」李紳聞言大為驚奇,道:「竟有此事?」元稹清了清嗓子,搖頭晃腦地學著韓愈的樣子,道:「愈來京師,於今十五年,所見公卿大臣不可勝數,皆能守官奉職、無過失而已,未見有赤心事上憂國如閣下者。這『閣下』,指的就是京兆尹李實。」連載完畢,購書去

註1  田舍漢:鄉巴佬。
註2  魏州:魏博鎮治所,今河北大名一帶。魏博為安史之亂後設立的河北三鎮之一,又號天雄軍,領魏、博、德、滄、瀛五州,勢力範圍包括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一直是唐代中後期實力最強大的藩鎮。第一任魏博節度使為田承嗣,第二任為田承嗣養子田悅,第三任為田承嗣第六子田緒,第四任為田緒第三子田季安。
註3  唐代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則是皇帝根據實際需要不定時舉行的考試科目。常科依據應舉人的條件和考試內容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名目。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重要:明經一般試帖經和墨義;進士則試帖經、雜文、策論,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當時有俗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即說明進士科難度更大,考上的人數往往只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而進士及第後並不見得就有官做,還須參加吏部的「釋褐試」 (又稱「關試」「選試」),分筆試和面試,通過者才具備入仕資格。韓愈於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中進士,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皆不中,因此一直是白丁身分,直到四年後才在汴州董晉幕府中謀得觀察推官一職,後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總算通過銓選,任職國子監四門博士。
註4  同年:指同一年中的進士。古人極看重同年之誼。
註5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他本人出生在新鄭(今河南新鄭),十二歲時為躲避戰亂轉移到江南,曾長期寄居符離,其初戀對象湘靈即為符離人。
註6  臨淮:今安徽盱眙北。
註7  常伯熊為煎茶道開拓者,曾為陸羽的《茶經》潤色。《茶經》初稿成於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又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西元七八○年)定稿。陸羽、常伯熊後,茶才開始流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突出貢獻。
註8  京兆尹:掌治京師,相當於今首都市長。司農卿:職掌邦國倉儲委積之事,相當於今農委會主委。
註9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始設於隋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掌監學之政。 

更多《大唐遊俠》精彩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