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在你的心中只有一個樣貌嗎?

2012候選龍中,究竟誰長得最有個龍特色呢!

一起來看看恐龍還有哪些不同的面貌吧。

一、賴氏龍:

賴氏龍  

賴氏龍LAMBEOSAURUS
意義:以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Laurence Lambe)為名。發音:lam-bee-oh-SORE-uss

鴨嘴龍科下的賴氏龍亞科,是一個具有裝飾性頭冠的子類群,這個亞科的名稱來自賴氏龍這種白堊紀晚期最奇異的動物之一。在七千五百萬年前,這種大型草食性動物是加拿大西部溫暖沖積平原最常見的動物之一,由於頭飾形狀特殊,讓人馬上可以將牠和其他具有頭冠的物種區別出來。

賴氏龍的頭冠和似棘龍的延長管狀頭冠不同,賴氏龍的頭冠比較短且比較高,而且並未往後延長到頭骨後方。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都根據頭冠形狀的細微差異來替各種賴氏龍命名,然而到了現在,這些所謂的不同種都被歸納成兩個種,認為這些不過是代表不同成長階段與性別差異的化石。

在上述兩種賴氏龍中,被命名為賴氏賴氏龍的以短柄小斧狀的頭冠為特徵;短柄小斧的斧是 一個眼睛上方又高又彎的隆起,柄則是一個薄薄的分支,從眼睛後方往後延伸,稍微突出在頭骨其餘部份之上。另一種大冠賴氏龍則有一個又大又圓、稍微往前彎曲的冠,看來像極了現代食火雞的冠,也有點神似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額上 的鬈髮!

兩種賴氏龍皆為尺寸標準的鴨嘴龍科動物, 體長約九公尺,體重數噸,不過來自墨西哥的第三種賴氏龍似乎是種巨獸,體長可能可以達到十五公尺,體重則超過十噸。儘管如此,這些估計值是以非常破碎的化石為依據,科學家甚至不太確定這些化石是否真的屬於賴氏龍。

二、薩爾塔龍

薩爾塔龍  

 

薩爾塔龍 SALTASAURUS
意義:以位於阿根廷境內的發現地點為名。發音:sal-tah-SORE-uss

白堊紀期間,鴨嘴龍科和角龍下目的恐龍是北方大陸的主要草食性動物,不過南方仍由蜥腳下目恐龍稱霸天下。泰坦巨龍類這個白堊紀時期大型蜥腳下目恐龍有著讓人吃驚的多元程度,這類蜥腳下目動物以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阿根廷地區、體型不大的薩爾塔龍為代表。

就蜥腳下目的標準而言,薩爾塔龍的體型非常小,體重七噸左右,體長十二公尺,「只有」暴龍的大小,而且體長大概只有其他泰坦巨龍近親的一半。目前出土的薩爾塔龍化石至少有五件,全都都和大型阿爾伯托龍科動物出現在同一個岩層。在白堊紀大部份時間之中,泰坦巨龍類和阿爾伯托龍科似乎是南美生態系的優勢類群。

薩爾塔龍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牠身上的板狀骨質體甲。這種特徵常見於甲龍,不過很少出現在其他恐龍類群身上。事實上,當這種具有大型橢圓狀骨板的薩爾塔龍出土時,原本被誤認為是甲龍下目動物的化石。儘管如此,更完整的骨架化石證實,這些骨板屬於薩爾塔龍,而且現在也發現了許多具有體甲的泰坦巨龍類。這些類似於中世紀騎士盔甲的體甲,可能是薩爾塔龍的防禦構造,保護牠免受阿爾伯托龍科動物攻擊。

薩爾塔龍只是諸多泰坦巨龍類中的一種。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等南方陸塊上發現的泰坦巨龍類至少有三十種,另外在北美洲、歐洲和亞州也有許多可能是移民的種類出土。 近年來,泰坦巨龍新種以每年好幾種的速度出土,是目前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

三、阿馬加龍:

阿馬加龍  

特殊3-阿馬加龍  

阿馬加龍AMARGASAURUS
意義:以位於阿根廷的發現地點為名。發音:ah-mar-ga-SORE-uss

阿根廷的阿馬加龍看起來並不像一般的蜥腳下目動物。首先,牠的體型比大多數長頸的蜥腳下目巨獸都小了許多。阿馬加龍的近親如迷惑龍和梁龍等的體長可達三十公尺,而牠卻只有九公尺左右。 儘管如此,阿馬加龍身上有個更引人注目的特徵, 也就是牠頸部與背部上那排宛如細枝的漂亮高棘。 其他蜥腳下目恐龍身上都看不到這麼突出的裝飾。

阿馬加龍只有一具不完整的化石,是石油公司地質學家路易斯˙卡騷(Luis Cazau)在阿根廷阿馬加鎮(La Amarga)附近發現的。發現阿馬加龍的岩層有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的歷史,在同一岩層還有好幾種長頸恐龍出土,不過卻只有一種獸腳亞目恐龍:看來又小又弱的小力加布龍。小力加布龍的體長不到一公尺,體型連小型蜥腳下目動物都比不上,因此阿馬加龍可能是其他大型獸腳亞目鯊齒龍科動物的獵物。

阿馬加龍的棘可能與抵禦掠食者有關,不過它更可能是一種裝飾。個別的棘可能太細也太脆弱,無法提供任何保護,不過全部加在一起,可能可以支撐起一面寬廣的帆狀物或皺褶。頸部的棘比較長也比較複雜,兩排平行的棘沿著頸部分佈,位於頸部中點的棘最高。每支棘都強烈向後彎曲,高度約為比實際脊椎高度的三倍。越往後方,兩排高棘逐漸萎縮成一排,高度也短了許多,這也表示其帆狀構造應該在頸部最高也最明顯,到臀部則變得非常短。

許多蜥腳下目恐龍的脊椎上方都有短短的棘,不過只有阿馬加龍和牠的近親才有大型帆狀構造。與外形奇特的阿馬加龍具有最密切親緣關係的蜥腳下目恐龍,包括來自侏羅紀晚期非洲地區的叉龍,以及最近在南美洲發現的短頸潘龍。短頸潘龍同樣來自侏羅紀晚期,表示阿馬加龍所屬的奇異草食性恐龍類群有著悠久的演化歷史,阿馬加龍在該類群為存活較久的殘存種類。

四、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  

特殊4-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ALXASAURUS
意義:以內蒙古的阿拉善沙漠來命名。發音:al-ksa-SORE-uss

來自白堊紀中期中國地區的阿拉善龍屬於鐮刀龍類。這些高大肚圓的恐龍看起來像是樹懶和火雞的怪異綜合體。牠又小又長的頭骨和長頸及龐大圓胖的肚子相較之下顯得迷你。細長的後肢支持的動物的全身重量。短短的前肢上長有一組長度可達一公尺的細爪!

馳龍科動物不僅外觀怪異,牠們的身上著實也有許多出現在不同恐龍類群的奇特特徵組合。牠們 的頭骨與蜥腳下目或原蜥腳下目動物相似。頭骨前方有無齒的喙,頜內有許多適合啃食植物的小型葉狀齒。牠的腳掌很寬,有四支圓柱狀的指,與蜥腳下目動物非常相似。儘管如此,骨盆的恥骨卻如鳥臀目與獸腳亞目的似鳥龍下目動物一樣向後生長。

馳龍科動物長久以來一直讓古生物學家感到困惑,這一點也不讓人驚奇。第一隻馳龍科動物出土於1950年代,而且被描述成一隻巨大的龜!稍後的發現顯示這些動物是恐龍,不過眾人在牠們的分類歸屬卻意見分歧。這樣的混亂終於在1990年代早期平息,因為阿拉善龍的發現,毫無疑問地證實了這些動物為獸腳亞目動物。只有獸腳亞目動物才有三指的掌和與鳥類類似的腕。後來的發現更顯示,馳龍科動物與獸腳亞目動物的腦部非常類似,而且身體上甚至覆蓋著羽毛。

阿拉善龍是馳龍科動物的第一具完整化石,也是這個爭論的轉捩點。西元1988年,一支由中國和加拿大共同合作的探險隊在中國內蒙古地區的阿拉善沙漠發現了五具骨架化石。當阿拉善龍於1993年正式發表時,牠是最古老也最原始的馳龍科動物。 自此以後,中國和北美地區開始出現比牠更早一點的化石標本。這些標本都再再支持了這種奇異動物確實應歸入獸腳亞目,也意味著馳龍科動物是和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類群之一。

恐龍選美投票期間::2012-03-08 12:00:00 ~ 2012-04-07

恐龍選美投票網址:<點我進入參選網址>

下回預告……誰的體型最龐大

敬請鎖定好讀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