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讀-基督教的故事-立體封面-    

 

基督教的故事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傑出神學家 大衛‧班特利‧哈特 David Bentley Hart 著
王聖棻 譯 

【類別】:宗教、歷史
【出版日】:西元2013年5月1日
【開本/頁數/定價】:16.8*22公分/272頁/定價550元/全彩印刷
【ISBN/CIP/條碼】:978-986-178-271-3/248.1 102002456

*團購另有特殊折扣,請洽晨星網路書店04-23595819轉230楊小姐,謝謝

基督教信仰綿延2000年,沒有它,就沒有所謂的西方文明!

《基督教的故事》全彩精裝版

全彩印刷,大開本精裝,

書衣、扉頁採指定進口美術紙,

超過140幅宗教藝術珍貴創作一起說故事給你聽

沒有國,哪裡會有家,這說明了:「賴以滋養的根基超重要」!

不認識延續兩千年、縱橫世界每個角落的基督教歷史,

別說你真懂西方文明,那很可能只是假會……

《基督教的故事》,由傑出的東正教神學家執筆,保證權威,絕不唬弄繁體中文版由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世界基督教史專家──台灣神學院鄭仰恩教授,嚴謹審訂暨大力推薦。

《基督教的故事》,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評價,最高榮譽,最令讀者驚喜的宗教歷史新作

《基督教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基督教歷史的概觀,全書由50個短篇文章組成,每一篇都著重於基督教歷史或神學上的某個重要面向。

《基督教的故事》,內文撰寫詳實、帶有權威感,不讓任何單一偏狹角度凌駕於歷史故事之上,更藉著年表、經書引言、精采動人的彩色圖片強化文字的說服力。

《基督教的故事》,完整表現出基督教的傳統、信仰和儀式,以及其中的豐富內涵,無論是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英國聖公會、長老教會、福音教會、科普特教會、迦勒底教會、衣索比亞正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瑪蘭卡教會等等都涵括其中。

《基督教的故事》,從早期教會受到羅馬帝國迫害,到中世紀中期教宗與帝國的衝突;從西元16和17世紀在告解聖事上的爭議,到現代科學與世俗化的挑戰;從非洲和亞洲的古代基督教團體,到當代中國的「家庭教會」,本書成功捕捉了基督教傳統和經驗中真正的精髓。

 目錄 

Ch1  以色列人,恆久的榮耀
Ch2 
耶穌‧基督,誕生為猶太人
Ch3 
彌賽亞之死
Ch4 
宣告復活
Ch5 
使徒的教會
Ch6 
早期教會的成長
Ch7 
殉道者的時代
Ch8 
諾斯底思想
Ch9 
基督教早期的亞歷山卓
Ch10
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世界的誕生
Ch11
大漠之城:修道制度的興起
Ch12
亞美尼亞與印度的基督教發展
Ch13
古代的璀璨:基督教在衣索比亞
Ch14
三位一體:最早的宗教會議
Ch15
教父的年代
Ch16
羅馬殞落與全新西方基督國度的興起Ch17 西方修道制度與西方學術的保存
Ch18
基督的國度
Ch19
東正教基督論的形成
Ch20
大一統基督教帝國的最後紀元
Ch21
「東方教會」:聶斯脫里派的傳教
Ch22
世界的新強權:伊斯蘭的崛起
Ch23
查理曼大帝
Ch24
上帝的面貌:破除聖像的爭議
Ch25
法蘭克與拜占庭:日漸擴大的裂痕

Ch26 改信基督教的斯拉夫人
Ch27 
東西教會的大分裂
Ch28 
早期的聖戰
Ch29 
拜占庭的興盛與衰落
Ch30 
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
Ch31 
中世紀中期
Ch32 
理性與迷信:中世紀的矛盾
Ch33 
中世紀後期的東方教會
Ch34 
拜占庭的沒落
Ch35 
最後的羅馬皇帝
Ch36 
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教思想
Ch37 
西班牙及其宗教裁判所
Ch38 
宗教改革的開端
Ch39 
宗教改革的發展
Ch40 
再洗禮派與天主教會的改革
Ch41 
分裂與戰爭:近代歐洲
Ch42 
殖民地與傳教
Ch43 
教會與科學家
Ch44 
自然神論,啟蒙運動與革命
Ch45 
近代初期的東正教
Ch46 
十九世紀,強烈懷疑的年代
Ch47 
十九世紀,熱中信仰的年代
Ch48 
二十世紀的美國
Ch49 
歷史上最血腥的世紀
Ch50 
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新基督教國度的興起

教友推薦

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

文/黃以文(台灣台中旌旗教會牧師)

 

 哈特博士的這本書,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這本書很中肯地提供了基督教與文化的歷史觀點。將基督教文化放在誠實的歷史描述中,讓讀者(無論是不是基督徒)有機會站在中性的歷史觀點,審視基督教這個人類文化的中心骨幹。 

長久以來,我對歷史一直很有興趣。只是在幾個讀書的階段中,歷史這門課讓我吃足苦頭,也經歷了許多挫折。國中的時候,歷史課所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發生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的事情,一點也活潑生動不起來。高中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是一位慈祥的基督徒女老師,我因為老師的關係,漸漸對歷史打開自我的設限,想要一窺究竟。無奈當時升學掛帥,大學聯考不考的科目,當然是能過就好。神學院就學期間,「教會歷史」是必修科目,儘管學校是全美前十大,教授是當代名師,只可惜英文程度無法配合,老師說得精彩,美國同學聽得津津有味,我卻似懂非懂,學期成績當然就是低空飛過。只是,當時對教會歷史的熱愛已經被開啓,雖然所知有限,所能背誦的歷史有限,可是我已經不再懼怕歷史,尤其是教會歷史。甚至,後來在「旌旗教會領袖發展學院」,我還開課教授教會歷史課程。

這本書是我的首選教科書,不只是為了對教會歷史有些基本概念的神學院學生,這本書也應該被推介給一般信徒,因為這是教會生長的軌跡。此外,這本書當然也應該推介給任何對基督教有一點點興趣的人,他們可藉以瞭解,幾千年來,這個教會是如何扮演他的歷史角色。至於那些對教會、對信仰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人,這本書則能提供一個合理的架構,讓他瞭解這個世界。終究,沒有一個人可以自立於基督教歷史與文化之外,因為基督教歷史與文化已經深深地埋藏在這個世界的骨架之中,藉著瞭解基督教的歷史,做為一個人,可以更瞭解他當下所處的世界。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認不認識耶穌,無論你和上帝的關係如何,你都要瞭解你所存在的這個世界。要瞭解這個世界,不能不了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要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歷史,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

 網友讚譽 

‧這是一本精彩無比的基督教簡明史,最棒的是,還搭配了一流的圖片。──Geoff Puterbaugh

‧非常傑出的一本書,不僅文筆好、圖片佳,內容寫作更是嚴謹、不偏不倚,而且充滿了說服力,是一本很棒的基督教歷史書,說它是絕佳的人類歷史書也不為過。──MS

‧書中提到很多一般人不甚熟悉的基督教流派,非常讚!──Jacob

‧我所見過最好的基督教歷史入門書。──David Withun

‧我認為,這本從歷史角度剖析基督教信仰的書,實在非常棒,不太清楚基督教的過去和現在的人,強力推薦一讀。──Nevermore

 作者簡介 

大衛‧班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

東正教神學家,任教於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明尼蘇達州的聖湯瑪斯大學、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神學院,以及巴爾的摩的羅耀拉學院。曾任羅德島靜宜學院(Providence College in Rhode Island)羅伯藍道教授委員會傑出教授一職。

大衛在基督教和神學方面的著作相當豐富,包括《無神論者的迷思:基督徒的革命以及常見的敵人》(Atheist Delusions: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and Its Fashionable Enemies)、《永恆之美:基督真理的美學》(The Beauty of the Infinite: The Aesthetics of Christian Truth)、《混亂過後:挑釁與哀悼》(In the Aftermath: Provocations and Laments),以及《大海之門:海嘯時,上帝在哪?》(The Doors of the Sea: Where was God in the Tsuname?)。

 譯者簡介 

王聖棻

譯有《黃昏時出發》《卡娣的幸福》《半月偵探》《大亨小傳》等等,目前旅居加拿大。

 審訂者簡介 

鄭仰恩教授     

1957年生於台灣台北。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兼史料中心主任、亞洲加爾文研究學會會長、國立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基督教史、台灣基督教史、宗教改革運動研究、第三世界神學等。著作有《基督教歷史觀之研究》(1985)、《歷史與信仰:從基督教觀點看台灣和世界》(1999)、《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2005)等,另著有論文數十篇並主編專書數冊。

 內頁預覽

作者自序

文/大衛‧班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

不用說,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容納基督教全部的故事。這個宗教綿延了二十個世紀的歷史,到達了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呈現出無數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形式,今日有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至少在名義上)都屬於這個信仰。不過這本書或許能夠做到的,是提供一個基督教歷史的概觀,以篇幅能夠容許的程度詳細說明,並且不讓任何單一角度凌駕於歷史故事之上。

我知道這不是個容易達成的目標。畢竟大多數基督徒所意識到的基督教傳統、信仰和儀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很少人會有機會去研究其他不熟悉的基督教派別有何不同。相當可能的是,一個東正教徒、羅馬天主教徒、長老教會信徒、福音教會信徒、英國聖公會信徒、科普特教會信徒、迦勒底教會信徒、衣索比亞正教會教徒、亞美尼亞正教會教徒或是瑪蘭卡基督徒(這裡提到的只是諸多可能性中的一些)充分了解自己傳統的教義,但對於範圍深廣的基督徒思想和信仰所知甚少。然而,撰寫這樣一本書永遠是一種誘惑,因為一個人能如此全神貫注地在基督教的各個流派上(如西方的教會團體),並感受到基督教傳統真正豐富的內涵,以及深藏在底下的經驗。

但,這是一個應該要抗拒的誘惑,因為若以宏觀角度來述說,真正的基督教故事非常迷人,不過有些人也許會以「相當奇特」來形容。這個信仰始於羅馬人占領下的猶太行省,是猶太教內一支短暫興起的小支派,並遭到當時法律的禁止,時間長達好幾個世紀,甚至經歷了死亡的痛苦,卻在信徒的堅持下逐漸成長茁壯,最終「征服」了那個曾經想要滅絕它的帝國。接著,又經歷了幾個世紀,信仰到達了許多地方,也成為新文明出現、發展和汲取穩定養分的重要來源。有時,這個信仰的地理範圍急遽擴張,有時則嚴重縮減;有時,教會就像英雄般證實自己忠於最深刻的道德準則,有時則無可原諒地背叛了它們。但到了故事的尾聲(至少到目前為止),儘管它的世俗力量在其歷史原生地上已經減弱,但這個一開端如此脆弱、後來卻變得如此強大的信仰,其所傳播的範圍和種類的多樣都是所有宗教之最。同時,它還快速地在一些文化中扎根,與這個信仰誕生時的文化大不相同,和過去因這個信仰興盛起來的文化也不一樣,而這個信仰也正呈現出一個世紀前無法想像的模樣。

說故事時,若希望抱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去處理一些存在尚有疑義或各式各樣的事件,那麼必須考慮的就不只是大範圍的重點,也要留心細膩之處;不只是歷史上輝煌成功的時期,也要關注最沒沒無聞與經常被人遺忘的一頁;不只是大眾最為熟悉的教會,也要兼顧最奇特的派別。無論如何,我在接下來的故事中,試著給予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相等的「時間」,關注亞洲和非洲規模較小、但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團體,且提及了那些存在於基督教世界某種空白區域的當代宗教團體(如中國家庭教會)。若我在任何一方面撰述得不盡完善,實在是因為無法克服篇幅有限的問題。

基督教的故事不僅僅是屬於西方文明固有宗教的故事,從某種相當真切的意義來說,這是文明本身的故事。一個人若是不了解創造文明的信仰,也就沒有辦法真正體會文明所代表的價值,而那些文明原先就是從基督教國度中孕育出來的。即使明白宣示忠於基督信仰的國家正逐漸減少,基督徒所認知的「人類」仍持續塑造最深層的想像和願望,意即,去決定大多數我們所能掌握的珍貴事物,以及大多數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期望。單就這個因素,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基督教的故事。

  書摘 

Ch1以色列人,恆久的榮耀

引言:

《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也就是基督教的《舊約聖經》(Old Testament),其內容來自許多時期,書寫風格不一,是一部集結了許多作者筆觸的作品。因此,書中的故事並不單純亦不連貫,但從整體來看,這本書要述說的是一個偉大的事蹟、一段壯闊的史詩,所指的正是──上帝的榮耀降臨人間。

 內文:

這份榮耀指的是一種存在,這個存在不是別的,正是真實又神祕、無可匹敵的上帝本身,後來猶太傳統以「夏凱納」(Shekhinah)稱之,意為「那居住著的」或是「那停留著的」。有時,榮耀會伴隨著一片光線無法穿透的烏雲,降臨在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上,這是一只神聖的鍍金箱子,摩西(Moses)用以安放刻了上帝律法的石版。約櫃是上帝的王座,一開始是放在摩西為它準備的帳幕中﹝(Tabernacle),或作「會幕」(Tent of Meeting)﹞,不過,後來移到一座聖殿內部的聖室,是所羅門王(King Solomon)專為約櫃所興建。

以色列的呼喚

聖經同時描述上帝如何選擇了一群特定的人,而這個選擇又為何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狹隘;換句話說,上帝一開始創造了所有的人類,彼此相處融洽,但最後,由於人類犯了罪,上帝決定另外為自己創造一群特定的人,並和這群人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聯繫,藉此建立上帝在人世間的家園。以色列因此成為這神聖力量特別關注的對象,以聖經中的比喻來說,就像父親對孩子或是丈夫對妻子的愛。從故事裡可以清楚看見,以色列人對上帝的忠誠與背叛,以及上帝對這一切的震怒與仁慈;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破裂了又再修好,這是因為以色列人有時會受到奇怪的神祇引誘,只有回到上帝的懷抱才能得到寬恕。上帝施以懲罰,也赦免他們,祂的榮耀遠離又復歸,但是祂從來沒有遺棄祂的子民。

聖經故事的一開始……

《希伯來聖經》解釋了以色列歷史中所有重大事件,自此,聖經成了猶太人的神聖故事。等到耶穌誕生的時候,這些故事已流傳了近兩千年──故事最初是從祖先(Patriarchs)的年代開始,當時,猶太人的祖先不過是個過著半遊牧生活的部落。部落的第一個祖先是亞伯拉罕(Abraham),一開始名叫亞伯蘭(Abram),在上帝的召喚下,他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座名為吾珥(Ur)的城市啟程前往一塊未知的土地,在那裡,他的後裔將繁榮興盛,成為一個大國。這是上帝和亞伯拉罕之間一個特別的約定,這個約定可以說是用整個部落的人的身體加以締結,也就是──部落裡的所有男子都要行割禮。亞伯拉罕的妻子年事已高,早就過了生育的年紀,卻在上帝的幫助下懷孕、並生下以撒(Isaac);後來,亞伯拉罕的位置就由兒子以撒繼承,以撒的位置則由他的兒子雅各(Jacob)繼承……祖先們的故事於以色列人遷入埃及時畫下句點,當時的以色列人是由雅各的兒子約瑟(Joseph)加以保護。約瑟小時候曾被心懷妒意的哥哥們賣為奴隸,長大後竟成了埃及法老宮殿裡極有影響力的大官。

王的年代

不過,約瑟的時代過去之後,以色列人所仰賴的庇護也消失了,以色列人被奴役受苦了許多世紀,直到西元前十四或十三世紀左右,才出現了先知與立法者摩西帶領他們獲得自由。上帝,就是在摩西面前首度說出了自己的「全名」,即那神祕的「四字神名」──YHWH;據〈出埃及記〉記載,這個名字來自一個更神祕的詞彙「Eyeh asher Eyeh」,意為「自有永有者」,英譯為「I am that I am」或「I will be as I will be」。在摩西的管理下,猶太人的神職人員和會幕儀式得以成形,可以說,上帝經由摩西將律法帶入以色列,成為引領以色列人的宗教、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實體。

接下來的聖經故事,便說到以色列人如何征服、並定居在迦南地(Canaan),也就是「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此時他們已離開埃及四十年,而摩西也過世了。之後大約兩百年間,以色列一直維持著一種鬆散的聯邦形式──由十二個截然不同的部落共同組成,部落由審判官治理。但在西元前十世紀剛開始時,興起了一個王國,一開始由掃羅王(King Saul,約卒於西元前一○○七年)統治,後來由大衛王(King David,約卒於西元前九六五年)掌權。大衛王是一名卓越的戰士和領袖,他將以色列整合成一股團結的軍事和文化力量,也是他將約櫃從示羅(Shiloh)的帳幕帶回耶路撒冷(Jerusalem)。不過,一直要等到大衛的兒子、那位聰明絕頂又富有的所羅門王(約卒於西元前九二八年)繼位,才興建了偉大的聖殿,最終將約櫃安放於其中的內室「至聖所」(Holy of Holies)。之後,只有大祭司有權進入內室「面聖」,而且一年只進去一次,也就是「贖罪日」這一天,希伯來文為「Yom Kippur」。

先知的年代

儘管所羅門王立下了無數豐功偉業,但他的治理整體來說是失敗的。為了寵溺諸多外國妻妾,他容許崇拜外來宗教,這不只加速了他本身的敗亡,更導致猶太人分裂為兩個王國──北邊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邊的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持續了兩個世紀,但在西元前七二二年被亞述人(Assyrians)征服,最終消散於歷史之中,因為這個緣故,猶太教後來便起源於南邊的猶大王國。

這個時期也是「先知」的年代,受到上帝召喚的人挺身而出,或為窮苦和受到壓迫的人伸張正義,或斥責偶像崇拜;有人警告,上帝神聖的懲罰將至;也有人宣告,以色列的上帝慈愛統治全世界的日子即將來到。

以色列人受到統治

猶大王國於西元前五八七~五八六年被巴比倫人(Babylonians)踐踏蹂躪,神殿遭到毀壞,財寶被掠奪一空(儘管如此,約櫃顯然逃過了一劫),絕大多數居民被俘而流放至外地。但西元前五三九年,巴比倫敗給波斯(Persia),波斯的古列王(Cyrus)允許猶太人回到以色列重建神殿,重建工作完成於西元前五一六~五一五年。西元前三三二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於是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或稱後希臘時期(Late Greek)的猶太教開始興起。

在托勒密家族(Ptolemies)的「希臘埃及」王朝統治下,猶太人被賦予祭祀的自由。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裡,猶太文化無論在巴勒斯坦或是其他地方都和希臘化的文化和平共處。但到了西元前一九八年,「希臘敘利」亞的塞琉西王朝(Seleucid)征服了以色列;西元前一六八年,安泰爾克斯四世王艾皮芬尼斯(King Antiochus IV Epiphanes)開始禁絕猶太教,他褻瀆神殿,在耶路撒冷進行異教獻祭,對堅拒不從的猶太人予以無情迫害。

於是,對抗塞琉西王朝的反抗行動展開了,一開始是由哈斯馬尼亞王朝(Hasmonean)的猶大‧馬克比(Judas Maccabeus)帶領,這個反抗行動迫使塞琉西政權承認猶太教,並於西元前一六四年允許重新進行祭祀活動。三十年後,哈斯馬尼亞家族甚至為猶太行省(Judaea,當時羅馬的一個行省)成功爭取了獨立,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個世紀,直到西元前六三年被羅馬征服。

 

專欄:所羅門王的聖殿

引言:

「神真的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能容納你,何況我建造的這殿呢?」──〈列王記上8:27

文字: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這座由所羅門王興建、坐落於耶路撒冷的聖殿並不能算是一座龐大的建築物(約三十公尺長,十一公尺寬,殿高十五公尺),但就當時而言(約西元前九五七年),確然是個壯觀的成就。聖殿的外圍有一片寬敞的前院,當中設置了一座用以焚燒祭品的大型聖壇,另外還有一個叫做「銅海」(the molten sea)的神祕物品,這可能是只大型銅盆,用以進行潔淨儀式。

聖殿本身由三個主要區域組成──入口處有一座前廊,希伯來文為「’Ulam」,前方設置了第二座銅製聖壇,入口兩側聳立著巨大支柱,分別名為雅斤(Jachin)與波阿斯(Boaz)。後方則是聖所(Holy Space),希伯來文稱為「Hekhal」,是主要進行祭祀的地方,這裡另外安放了三個祭壇,其中一個正對著最深處的房間門口,也就是「至聖所」,希伯來文稱為「Devir」,約櫃就安放在此,隔絕了世人的目光;一般相信,神聖的「夏凱納」就居住在約櫃之中。

聖殿的內部裝潢精美,每扇門、每道門楣都有華麗的裝飾,內牆為布滿雕飾的香柏木,再覆上精金。至聖所裡,則立著兩座以橄欖木雕成的基路伯(Cherubim)巨像,以其翅膀遮蓋著約櫃;基路伯是天堂的生物,可能有四隻翅膀,兼具了人類和動物的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