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孔子C    

好讀出版/名言集 01
一以貫之‧孔子 【典藏新版】
孔子名言的智慧

黃雅芬◎編著

【類別】:名言智慧
【出版日】:2013年11月01日
【開本/頁數/定價】: 14.8cm X 21cm/320頁/定價250元
【ISBN/CIP/條碼】:978-986-178-297-3/121.22 102014911
【適讀年齡】:無分齡

重新閱讀影響中國最深的論語智慧,領略萬世師表孔子的宏觀大道。
在中國眾多古聖先賢中,至今沒有一個人的影響力超過孔子。

我們能從孔子的智慧中學到什麼?

隨處可見琅琅上口的名言、成語,其實都出自於孔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朝聞道,夕死可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有教無類、三十而立、非禮勿視、
不恥下問、溫故知新、慎終追遠、當仁不讓、道聽塗說……

你還以為孔子已經是過時的名人嗎?孔子可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日本現今強盛的國力得益於《論語》,日本企業界幾乎皆對孔子頂禮膜拜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王品能夠有今天小小的成就,全部是因為《論語》中孔子所講的話。我們公司所有的規章、制度、法條,全部來自《論語》!」

孔子,影響中國深遠的儒家創始人,一位古今中外倍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言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國二千多年的學術文化,生活思想深受其影響。

而論語這部影響中國文化深遠的哲學經典、集合生活處事、政治、學問、教化於一的人生寶典,更是集孔子思想言論之大成。

本書便是取自論語中的精華,精選150句孔子的名言,透過現代人的人生觀,結合社會事件、生活實事,重新檢視、定義、統合,以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宏觀角度,深入淺出詳細解說,並與西方哲學家的名言相對照,完全呈現儒家思想的實質意義,而孔子永恆的人生智慧,與積極的處世態度,讓你可以圓融處世、積極進取精進生活、增強智識。

作者簡介
黃雅芬
銘傳大學中文系畢,現為中學教師。

前言
第一次要為自己的著作寫一篇〈序〉,心裡頭多多少少感到一絲不好意思,除了自己本身並非具備文學上的真才實學,再者用字淺詞也稍嫌薄弱而無深度,倘若你已經看完這本書,便會發現,其實筆者想要傳達的是她平日教學之外,從學生,從同事,從生活周遭的各方面,所引發到的一些感觸。故而這並非是一本探討《論語》文章義理方面的書籍,而是人人都能讀,也人人都能懂,甚至如果你願意也可能同我一般,勤於觀察,勤於讀、寫,勤於與人攀談,寫下從一點小事件就能得到大啟發的一本書。
所以筆者鼓勵每一位伙伴不論多忙、多累,也都能撥一點時間留白,留白做什麼?發呆?睡覺?思考?暫且把它稱之為「愛自己」時間吧!事實上做什麼都好,拿來跟自己對話,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該感謝哪一些人,就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時空,不容其餘人破壞。或者也試試把這些感覺訴諸文字寫下來,不是為了寫給特定的人看,不是為了交差了事,而是純粹對自己,然後有了算是留在人間的依戀。
生命何其美妙,世界如此美好,縱使身邊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存在,但仍不減損它的圓滿,只要懂得用智慧去面對,去解決,自然能夠淡化這份不完美。我們四周有許許多多的人士,正身體力行唱出對生命的謳歌,像是:晨間一位斷臂的慢跑者邁步與我的座車迎面相對,一位顏面傷殘的婦人熱情地招呼我坐下,一張張真實的臉孔就在你我身邊出現,我們並不需要對他們投以同情的眼光,相反地,只需以平常人的心態待之,因為這是生命本就會持續下去的力量,牆縫裡兀自求生的小草,又何需其他人的眼光才得以生活下去?  《一以貫之‧孔子》裡頭載滿人生百態,一百五十則小故事就代表著不同的生命之歌,當然筆者等待下一本屬於你自己的生命之歌,繼續傳唱下去。
文末,還想依著平日自己為所有人祈福的習慣,記上為這個世界的祝福,接著,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這本書的家人、朋友、同事,當然也包括耐心看完這篇〈序〉的你!

目錄
一、新世紀閱讀觀 
二、修身務本準則
三、人我之間
四、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五、居家.生活.養生 
六、為政者必讀守則 

內文摘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修治學問而能時常將它反覆練習,這不是一種喜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跟我切磋討教,這不是一種快樂嗎?自己學問有成就,而別人不知道,我卻不怨恨,這不算是有修養的君子嗎?」

什麼是快樂?你曾經為了何事而感到喜悅?答案或許見仁見智吧!但你一定有過快樂的經驗,像是搭乘雲霄飛車爬到頂點再俯衝而下,心情盪到高處,興奮異常。
在孔子眼中快樂無非是學習,而真正的學習在於充實自我之生命,不需藉由他人的肯定來印證自己的價值,更棒的是能與一干志同道合的友伴相互琢磨,在共同討論中激發出更多知識的,智慧的光彩。
現代人生活多樣化,喜怒哀樂隨著外在情境轉變的速度,想必也是「搏扶搖而直上」,遇到樂事當然不錯,情緒陷入谷底時,要如何讓自己恢復昔日光彩,想是每一個人急欲辦到的事。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咱們老祖宗孔子的辦法∣∣讀書?
讀書自有情趣,不同的書籍能撫慰你心靈不同的角落,甚至同樣一本書在不同的時空下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況味,視為「學而時習之」的新解,似乎也無不可。重要的是要能在書海中找到足以救助心靈的良方,哪怕只是一根枯木,也能助你於茫茫人海中不致溺斃。 祝你找到快樂的泉源。

史邊爾斯:快樂的秘密是什麼?領略那些小小的樂趣。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孔子說:「能夠溫習舊業,增加新知,才可以當別人的老師。」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觀書有感〉
一直對這首小詩情有獨衷,因朱子的「活水觀點」而欣喜,宋代大儒道出讀書的另一個層級,與孔夫子的「溫故知新」相映成趣,可見得他對生命的領悟從此更進一步。
讀書貴有心得,書本、生活中再多豐富的知識學問,白紙黑字,稍縱即逝,不去接納消化,終歸不是自己的東西。溫故,但求別遺忘所學;知新,還能鑽研新得。以現代的社會而論,不前進就代表某一種層面上的退步,將自己定位在「活水觀點」裡,隨時把水的閘門開啟,不停代換,水才能潔淨,心才能明澈。
生命運轉,流動自如,心靈自在自適,關鍵在一個「活」字,倘若停滯不前,任由腐敗發臭,缺乏生機活力,不免對這樣的生命發出喟然一嘆,枉費造物主一番美意。

梭羅:先讀最好的書,否則你會發現時間不夠。

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孔子向仲由說﹕「由,讓我來教誨你,你想要求知嗎?必須實在明白的才自認為知道,如果有些不明白的,就不要強以為知道,如此有自知之明,才是真知啊!」

「也不想想自己有幾斤幾兩重,那麼沒有自知之明,還敢……」
約略聽過這樣類似的對話,可能刻薄了些,明明沒有如此能力,卻老想做超出自己實力的事,結果當然不成,人起碼要有自知之明,才不至於貽笑大方。即便如此,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開始去補足,下次再請你做事,成績應該可以顯著提昇。
求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學海無涯,無須炫耀,未知的領域太多,遠非人類所能預測,用最純樸的心去吸收,如同一塊海綿,廣納於胸,在釋放與汲水之間,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
事實上,越飽滿的稻穗垂得越低。越是學識淵博越能虛心待人,愛因斯坦把他至高無上的榮譽歸功於同事好友,好像與他本人不相干似的。諸多競賽的得獎者,拿到獎盃的那一刻,一定致上一連串的感謝,這並非一種致詞的形式,而是衷心了解若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日之我。達到一定境地之後,越能明白自己所學太少,需要許多人的幫助,於是更謙虛對待,凡是遇到不懂的、不明白的,絕對不恥下問,從來不會裝作以為知道。
除了「自知之明」外,再修練自己謙沖自牧的情懷,走到哪,都當成一株晶瑩飽滿的稻穗。

笛卡兒: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憲問〉

孔子說:「古時的學者,是為了自己要求知識德行而去學習,現代的學者,則是為了要人知道以取功名利祿而勉強去學。」

古人有云:「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比喻讀書有自得的樂趣。以口語來解釋,家財萬貫,美女環伺,高級享受,書讀得好,在古人看來獲益不少。用這些字眼,當然只是想表達一種極致的層面,不知道是否有人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這些「可觀物質」才肯罷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少讀書人窮盡畢生精力實踐此句箴言,一些「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故事不斷上演,從此告別苦讀踏上仕途。不過更多是被擋在門外的「名落孫山」,該如何安撫自己這顆受創已久的心靈,才不至於步入《儒林外史》裡發瘋痴傻的後塵?寄情山水,四方遊歷,不少文人走上此途,開始用心領略書中真趣,為自己求學問。大抵是絕處逢生,失了發達人群的機會,得到內心自在的充實。
求學問,儘管為人為己的目的不同,總要弄清楚根本所在,學為根基,用於治事,兩者皆備,就是生命成功圓滿之時。

魯斯金:人無法出售自己的天賦與才能,只要你這麼做,你就是個娼妓。人可以出賣勞力,但不可以出賣靈魂。

每事問。 〈八佾〉

每事每物都加詳問。

孔子終其一生都強調學習,從未擺出一副不學即能的聖人臉孔,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八佾〉篇裡得到印證,以瞭解夫子對於自身要求的一貫性。
話說一日,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祭祀先祖周公的太廟,對於裡頭的器物、禮制無一不認真研究,遇到有疑問的地方,頻頻向專家請教。此時有一個人冒出來,說了一句極具嘲諷意味的話:「是誰說鄹人的兒子很懂得禮節的?」瞭解孔子生平的人都知道,他並非出生望族,父親孔紇在地方上是個大力士,當然無法提升家族名望,一般出生卑微的人,聽到這番話是要打起來的,非爭個你死我活不可,孔子卻不,他僅說:「這樣就是知禮的表現。」
固然此篇著眼於孔子對於祭祀大典的恭敬謹慎,不過把「禮」字剔除掉,孔子所堅持的「每事問」就是他一貫的求知作風。最後仍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態度,當時孔子雖已具備「知禮」的名氣,畢竟缺乏顯赫的家世,在當時社會,孔子的確不太受人重視,一句譏諷孔子能夠輕描淡寫一語帶過,自此雲淡風輕,此番修養絕非一般人所能練就,孔子已經超脫此一制限,懂得把焦點集中在太廟的禮制上,他已戰勝內心自尊,既要向人請教,「不恥下問」的原則還在,就不能只顧著自己惱火,而把要事丟在一邊。 好個孔夫子!

愛默生:即使你有什麼偉大的稟賦,也不是你第一次召喚就會出現,除非經過再三努力,是不會輕易降臨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專心研讀學問,三十歲而能自立為人,四十歲能相信一切事理,沒有疑惑,五十歲能探查命理之精微,六十歲能聲入耳心自通達,七十歲就隨心性而為且都能合法度。」

這邊要談論的篇章,相信諸位都是耳熟能詳,孔子為自己一生下了一個簡單的註解。志於學擺在人生的第一道關卡,通過了再進行下一關的試驗,生命也就跟著越加成熟圓融。
十五歲,應該是國中生的年紀,準備作未來升學或就業的打算,是求學階段中的一個小休止符,若要繼續往下唱,譜成樂章,此時的決定就具有關鍵性的考量。
一般而言現在的十五歲國中生他們不見得清楚自己想要走哪條路,倒底是高中好,還是高職好,目前萎靡不振的經濟指數,造成家裡諸多失業者,演變成他們似乎得把未來十幾年後的新興產業,會是什麼給搞清楚,要不然到時候找不到工作也是白搭,部分家長的確會灌輸他們這樣的觀念,所以他們顯得戰戰兢兢。「多元入學方案」之後,家長學生的選擇變多了,如此反而更讓他們無所適從,往年選科系決定學校,沒有那麼多的考慮空間,彈性變大之後,人們多餘的悠遊空間促使恐慌激增,因為不確定性太多。
通常我的態度比較「鴕鳥」,不管怎樣先把分數考到再說,分數高相對選擇的機會增加,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同樣也是把立志向學擺在第一位,縱使兩者的目的不同,不過出發點正確了,爾後走出歧路的機率便能大幅降低。

托爾斯泰:學者知道很多書,有教養的人擁有知識與技術,但獲得啟發的人瞭解生命的意義與目的。

一以貫之。 〈衛靈公〉

孔子對子貢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博學多聞而勉強記住的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拿道的根本來貫通萬理的。」

在學校裡教書難免會要求學生成績,而後變成了一種不成文規定,誰考不好誰就得加強,或者直接說該有點小懲罰以示警惕。通常面對一般資質的學生,背書、默寫不成問題,只要用心努力背,就可以完成;但有些學生基礎原先就不好,再加上疏懶成性,根本國字不認得幾個,還硬要他背書,那簡直要他的命。於是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支持下,所謂的「補救教學」也就隨之區分:一般資質的學生就會緊盯著他,要他背到一定的程度為止。若是後者,心態上變得不去勉強,要他們抄抄課文、練練字、做點勞動服務,也就罷了。
不同的教學心態和不同的學習態度在此區隔開來,而通常在班上一些所謂一般資質的學生,往往犯了一個毛病:上課不專心,桌上擺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老抱著它不放,把裡頭的重點整理、題目當成救命仙丹,所以地理不看地圖,歷史不看年表,一時的結果可能不錯,不過真要他來做統整的複習時,就缺乏完整的概念。
大抵現在孩子讀書已要求過多「投資報酬率」,應付每天堆積如山的考試,對策就是從有重點整理的參考書來「臨時抱佛腳」最快,如此一來我們又怎麼能夠冀望,咱們未來的主人翁會喜歡讀書,找到將學問融會貫通後的酣暢淋漓?
現在的任務就是,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讀書習慣。

艾匹克蒂塔: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習慣會因為不斷練習而改善與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