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正封(final,小).JPG

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附:脂肪球)

Contes et Nouvelles choisis de Maupassant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原著 

呂佩謙│翻譯

 

【類別】:西洋經典文學、法國文學

【出版日】:西元2016年12月01日

【開本/頁數/定價】:平裝/單色印刷/14.8*21公分/312頁/定價350元

【ISBN】:978-986-178-391-8

【適讀年齡】:無分齡

 

市面最強、史上最好《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精選27篇不可不讀的故事

英國知名小說家毛姆,何以被譽為「英國的莫泊桑」?

這表示:先有法國名家莫泊桑鋪好的人性小說沃土

才有後輩作家得以在上頭繼續跟隨、發揚光大

 

莫泊桑,法國知名短篇小說家

說他「用生命來寫作、成就一生」,一點也不為過

短短的43年人生,精華的10餘年寫作生涯,寫出了300多篇故事

當年以〈脂肪球〉,一鳴驚人、轟動法國文壇

從此奠定他觀察人生百態,以飽含同理與諒解的溫暖眼光

寫出一篇篇暗揭人性善與惡的故事

 

〈脂肪球〉,此小說選集的扛鼎之作,也是唯一的中篇小說。1870年普法戰爭中,一小群法國人搭馬車要穿越省界,受到德軍盤查、刁難,愛國心與民族自尊心不落人後的妓女脂肪球,該不該捨身幫助大家跨越邊境呢?

 

〈首飾〉,美麗窮少婦天生麗質難自棄,一直嚮往能過貴婦生活。有天終於能參加盛大晚宴,禮服有了缺首飾,便向貴婦朋友借了串鑽石項鍊,不料宴會過後,項鍊不翼而飛……

 

〈在鄉下〉一對不孕的有錢夫婦,偶然看到兩戶窮人家的兩個同齡幼孩,想帶走其中一位,願奉上可觀金錢予以補償。你是「人窮志不窮、絕不願賣小孩」的家長嗎?又或者你是「為了孩子將來幸福,並且想立刻改善家中經濟」的家長?你會做下什麼決定?

 

〈魔鬼〉,這世上真有魔鬼嗎?聽說某些瀕死之人會看見魔鬼來帶走自己,但邦唐大媽遲遲不嚥下最後一口氣,急得看護婦為她量身訂造了一場「先死先贏」大戲!

 

〈巴蒂斯特太太〉一個不幸的小女孩遭人強暴,從小被人歧視、奚落、無視到大。終於有一天,來了個男人衷心愛著她,讓她逐漸找回遲來的幸福,怎知,又遭到命運的重擊?

 

〈珂珂特小姐〉,她是隻流浪狗,一隻風情萬種的母狗,自從搖身變成家狗後,恃寵而驕,快樂過著深受男主人疼愛、無數公狗熱烈追求的好日子,直到有一天主人的主人再也看不慣她引發的一切麻煩……

 

本書附:

1.詳細譯注。讓一百多年後的讀者如我們,更了解莫泊桑筆下的彼時法國風土民情

2.莫泊桑生平年表。莫泊桑為何能從公務員變成全職作家,來看看他的生活背景與文藝薰陶

 

//專家推薦//

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翁振盛  專文導讀、推薦──

 

「……閱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有時會有種錯覺—他不是在寫故事,而是在說故事,對著我們說故事,專門講給我們聽。他清楚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不要多說;在該開始的地方毅然啟動,在該結束的地方毫不猶豫劃下句點。

 

「……把故事好好講出來,說一個好故事,說好一個故事,看似是門過時的技藝,不足為奇,但,其實不然。若說莫泊桑的作品能夠歷久彌新,超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或許正是因為他說故事的本事不斷帶給人們聽故事的愉悅。在這個眾聲喧譁、爭奇鬥豔,不斷推陳出新、讓人應接不暇的時代,此番古早的本事更顯難能可貴。」

 

 

//作者簡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法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

 

一八五○年出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省迪耶普(Dieppe)附近一處城堡,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在諾曼第自由自在生活,培養出他對戶外運動的喜愛,並對當地漁民和農夫多所認識,成為他日後作品中偏愛描繪的題材。

 

十九歲畢業於盧昂中學,隨即赴巴黎修習法律。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受徵召入伍,親歷法軍大潰敗。退伍後,於海軍及教育部擔任職員。閒暇時,除了喜歡在塞納河划船,亦開始在舅舅的摯友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指導下展開小說創作,他對莫泊桑的文學寫作,具有決定性影響。

 

一八八○年,發表短篇小說〈脂肪球〉,震驚文壇。辭去工作專心寫作,同時亦乘坐遊艇於地中海沿岸旅遊,足跡遍至科西嘉島、西西里島、蔚藍海岸和阿爾及利亞。

 

終身未娶(曾與女裁縫利哲曼Joséphine Litzelmann同居多年,生了三個小孩),年輕時曾感染梅毒,後來長期受幻想症所困擾。似預知自己不久將人世,以驚人速度於十年間完成三百多部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及不少詩歌、戲劇和遊記。後因自殺未遂住進精神病院,一八九三年病逝巴黎,享年四十三歲。其最大文學成就在於短篇小說,充滿對「人」的關心與凝視,每每讀了讓人深思蘊藉不已,故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稱譽。

 

 

//譯者簡介// 

 

呂佩謙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圖魯斯第二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II - Jean Jaurès)語言科學系博士班研究。曾任職外商銀行、擔任藝廊雜誌助理編輯,喜愛閱讀、藝術及大自然。

譯稿賜教:musicbox886pq@outlook.com

 

 

//目錄//

在鄉下/女房東/巴蒂斯特太太/首飾/一個諾曼第人/受洗/在海上/我的舅舅索斯坦納/懺悔/保護人/魔鬼/瞎子/田園牧歌/脂肪球/小酒桶/狼/復仇/瓦爾特‧施納夫斯的奇遇/在河上/珂珂特小姐/巧計/兒子/殺害父母罪/懊悔/壁櫥/墓地裡的女人/勛章到手了!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303?loc=P_007_001

晨星網路書店 https://www.morningstar.com.tw/BookInfo.aspx?BookNo=1010098

 

 

//文本導讀(摘錄)//

 

莫泊桑說故事的本事

 

文/翁振盛(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尼斯大學法國文學博士)

 

I

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美譽的莫泊桑,並非一開始便心無旁騖的投入寫作。就像〈首飾〉中的羅塞勒先生,年輕的莫泊桑曾擔任基層公務員,但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公職生涯十分單調乏味,令他幾乎快窒息。後來選擇離開,書寫機器才真正開始啟動。

莫泊桑十分多產,從一八八○至一八九一年短短十餘年間,發表了近三百部短篇小說,經常一個月就能完成三、四篇故事。這本《莫泊桑短篇小說選集》所收錄的廿七篇故事,出版時間皆介於一八七六至一八九一年間,尤其集中在一八八二至一八八四這三年,這幾年也正是莫泊桑創作生涯的高峰。

這些故事大都先在報紙發表,後陸續集結成書,並以第一個作品的名稱作為小說集名稱。不少作品原以筆名發表,像是〈獲得勛章了!〉和〈田園牧歌〉這兩篇的筆名即是莫菲聶茲(Maufrigneuse)。還有很多獻給友人的作品,如〈瓦爾特•施納夫斯的奇遇〉,則是獻給他中學時代的摯友潘匈(Robert Pinchon)。

本書所選錄的廿七篇故事,有許多十分知名,如〈脂肪球〉、〈海上〉、〈首飾〉等。尤其是〈脂肪球〉,在以「普法戰爭」為題的眾作家合集《梅塘夜譚》(Les Soirées de Médan)中脫穎而出,被當時著名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認定是最傑出的作品,一夕間,莫泊桑聲名大噪。

 

主題多樣——廿七篇故事,可分成六種類型

本書除了〈脂肪球〉,其他故事篇幅都不長,多半在幾千至一萬字左右完結(譯成中文後)。這些作品豐富多樣,涉及各式主題,表面看來故事之間差異頗大,但異中有同,底下可粗分為六種類型——

第一類刻劃農夫、漁夫、工人等中下階層生活,許多故事發生在鄉間,如〈瞎子〉、〈在鄉下〉、〈小酒桶〉、〈魔鬼〉等。

第二類關注中產、上層階級生活,鋪陳浮華世界,講金錢、頭銜、權力的爭奪與流通。故事背景常坐落在城市,尤其是巴黎。屬於這類型的有〈獲得勛章了!〉、〈保護人〉、〈首飾〉等。

第三類描寫愛戀生活的激情、甜美、苦澀與幻滅,如〈懊悔〉。

第四類描述親情與家庭生活,尤其著重情感和金錢的糾葛,及親子、手足之間關係。〈兒子〉、〈殺害父母罪〉、〈在鄉下〉和〈在海上〉可歸為此類。

第五類主要圍繞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尤其聚焦於普魯士軍人與法國人民的遭逢。普法戰爭爆發後,甫從中學畢業的莫泊桑也被徵兵,任職於盧昂(Rouen)軍需處;法國的潰敗,由此對莫泊桑產生巨大衝擊。他有不少短篇小說以普法戰爭為主題,〈脂肪球〉和〈瓦爾特•施納夫斯的奇遇〉正在此列。

第六類、也是最後一種類型,為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通常倚重空間、氛圍的營造,突顯人物心理變化,〈在河上〉為典型例子。

這六種類型的劃分自非絕對,也無法涵括本書所有故事。有些故事橫跨了不同類型,不易清楚歸類,比如稍後將讀到的本書第一篇故事〈在鄉下〉。

 

寫作格式——圍繞單一事件,調度時空

莫泊桑的寫作,恪遵短篇小說的圭臬——僅敘述單一事件,所有人物營造、空間描繪、時間安排、話語、行動皆圍繞著此事件。

在此原則下,他的篇幅大都調配合宜。比如〈首飾〉僅用兩個段落便完整交代,羅塞勒太太戴著向友人借來的項鍊出席舞會,成為全場注目焦點。之所以採取如此經濟的書寫,是因重心並不在此,真正的重點在舞會結束後一連串發生的事。

〈兒子〉則透過好幾個接續的地名、一連串的空間指示,形成頻繁移動的印象。每個名稱、每個城市,不過是過客暫時駐足的停靠站,人生旅程的一小段插曲——主人公年輕時曾和友人到布列塔尼一帶旅行,多年後故地重遊,意外發現與某座小城有著血濃於水的聯繫。

若說〈兒子〉的空間指示,標示了路徑、移動和旅行,也暗示了故事的遞變,那麼〈巧計〉則是藉由時間指示造成急迫感,利用時間壓力擴大故事張力——老醫生於熟睡中被吵醒,有個面臨生死交關難題的少婦上門求助,幸好醫生幫忙略施巧計,這才化解了危機。

 

首尾呼應——結局出乎意料,卻合情合理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總是力求均衡,故事有始有終,首尾呼應,鮮少給予人頭重腳輕、草草結束之感。

不少故事皆以祕密或謎團開始,在摸索與試探中前進。隨著故事推移,線索逐漸積累、綿密交織,但仍儘量延遲答案的揭曉,甚至不惜拋出錯誤線索故意混淆視聽。符號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敘事構成比喻為脫衣舞表演——表演過程中,衣服一件件脫下,直到最後才褪下最私密衣物。謎底或者祕密要留待最後一刻才揭開,掀開後頓時豁然開朗,故事旋即落幕。

像是〈懺悔〉,一直要到故事最後,我們才理解為何妹妹要常伴姊姊左右,終身不婚?何以她身體經常不適,竟衰老得比起姊姊還快?

〈魔鬼〉裡,看護婦與農夫談定了一個固定報酬,但她不想太耗費時日照顧垂死老婦,以免虧錢,於是心生一計......

又如〈女房東〉、〈在鄉下〉的結尾均令人意想不到,震撼也格外強烈——有時像當頭棒喝,濃烈而粗暴;有時宛如涓涓細水,餘味久久仍未散去。

 

敘事觀點——第一或第三人稱,切換自如

本書故事採第三人稱敘事觀點者,為數不少,如〈復仇〉、〈懊悔〉、〈獲得勛章了!〉、〈田園牧歌〉、〈首飾〉等。雖採第三人稱敘述,但敘事者並未缺席,不讓人覺得他冷眼旁觀、高高在上或遙不可及;相反地,他很投入所敘述的故事,貼近他的人物,不吝分享他們的喜樂哀愁,隨著他們的情緒起舞。

純粹第一人稱觀點的故事相對而言較少,〈我的舅舅索斯坦納〉為比較典型的例子。採第一人稱觀點敘述,雖說視野相對受限,卻有助敘事者適時披露情感、慾望與立場。自己現身說法,讓故事更為可信、更具說服力,為故事提供真實性的保證,或說至少可造成真實的幻象。

然而,不少故事並非從頭到尾只採單一敘事觀點。它們通常始於第三人稱,不久轉為第一人稱,且多由故事要角述說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但故事最後,又經常轉回第三人稱觀點。採這種方式的有〈兒子〉、〈巧計〉、〈殺害父母罪〉等——這也是莫泊桑相當偏好的敘述方式。

還有許多故事,從頭到尾皆採第一人稱敘述,只是故事由第一層推進到第二層後,敘事者易手,改換另一號人物敘述。〈在河上〉和〈狼〉為典型例子。

 

 

//書摘//

 

獲得勳章了!(節錄)

                            

        有些人出生下來,打從開始會說話、會思考,就有一項突出的天性、一個志願,或僅僅有種被喚醒的願望。

        薩可耶蒙先生自童年時期始,腦中就只有一個想法──得到勛章。年紀還很小,就會像其他孩子戴軍帽一樣,佩戴著鋅製的榮譽勛位十字勛章。而走在街上,他會挺起別有紅緞帶和金屬星星的胸脯,神氣地把手交給母親牽著。

        他書讀得不好,沒通過高中生畢業會考(註1),不曉得該做什麼,但因為有些許財產,所以娶到一個漂亮的女孩。

        夫妻倆住在巴黎,生活過得如富裕的上層中產階級,走進與他們同階層的圈子內,並和社交界裡的人保持關係。他們因為認識一位可能會當部長的議員而自豪,此外,他們還是兩名軍團師長的朋友。

        但那個自生命初期便進入腦袋的念頭,薩可耶蒙先生始終忘不了,由於無權在禮服上佩戴有顏色的絲帶勛章,他無時無刻不感到痛苦。

        在城市大道看見戴勛章的人每每總給他心上一擊。他斜眼看著他們,心中嫉妒加劇。有時,在無聊的漫長午後,他會開始計數著。他對自己說:「來吧,從馬德連納教堂到魯歐特街,看我能找到幾個。」

        他慢慢地走,仔細查看行人的衣服,眼睛被訓練得遠遠就能分辨出那個小紅點。當走到路程的盡頭,他總會對這些數字感到驚奇:「八個四級榮譽章、十七個騎士榮譽勛章,竟然這麼多!如此濫發十字章,實在荒謬,且看看回程我會不會找到一樣多。」

        他步履緩慢地往回走,遇上擁擠的過路群眾妨礙搜尋,讓他遺漏了人,便覺得惋惜。

        他知道哪些地區戴勛章的人最多──皇家宮殿那兒到處都是。歌劇院大道的人數比不上和平街的;相較於城市大道的左側,戴勛章的人更喜歡聚在右側。

        這些人似乎也有喜歡去的咖啡店和戲院。每當薩可耶蒙先生瞥見一群白髮蒼蒼的老紳士站在人行道中間,擾亂了交通,心裡便想:「這可都是些獲得四級榮譽章的長官!」他有股想上前致敬的慾望。

        得到四級榮譽章的人,與普通的騎士榮譽勛章得主,舉止是有所差別的(這點他經常留意到)─前者的頭部姿態不同,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在官方的認可上擁有更高的尊敬,聲望也更遠播。

        時而,薩可耶蒙先生心中也會竄升起一團怒火,所有得到勛章的人都讓他氣憤填膺,他覺得對他們懷有一股社會主義者(註2)式的仇恨。

        回到家中,他會因為遇到這麼多戴十字勛章的人而深受刺激,就像饑餓的窮人從販賣食物的大型店鋪前走過那樣,大聲說道:「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有人幫我們趕走這卑鄙醜陋的政府?」

        妻子訝異地問他:「你今天怎麼了?」

        他回答:「我啊,我是為到處可見的不公義事情而生氣。啊,巴黎公社(註3)的人當初那麼做果真是有道理的!」

        但晚餐過後,他又再度出門,前往賣勛章的店鋪流連。他細細查看各式各樣、顏色各異的徽章,真想把它們全都占為己有,然後在公眾典禮場合,在一間滿是賓客與讚嘆者的大禮堂,走在隊伍最前面,胸前閃閃發亮,一排又一排勛章隨著他肋骨的形狀彼此交疊整齊羅列。他手臂下會夾著高頂大禮帽,在一片低聲讚美中、在充滿尊敬的喧譁中,莊嚴地從人前經過,像顆光芒耀眼的明星。

        可是,唉,他沒有任何名義可得到任何一種勛章!

        他心想:「對一個沒擔任過任何公職的人而言,想獲得榮譽勛位勛章真是太難了。要不我來試試得個文化教育勛章應該也不錯吧?」

        他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向妻子提起,妻子愣住了:「文化教育勛章?你為這方面做過些什麼啦?」

他發怒了:「你好好聽清楚我要說的!我這不就正在想該怎麼做。你有時候還真笨。」

她微微一笑:「完全正確,你說得沒錯。但你問我,我可不知道!」

他有個主意:「假如你和侯瑟藍議員談談,他或許能給我極好的建議呢?我嘛,你知道,我可不敢直接找他討論這個問題,這太微妙、太難開口了。由你來說,事情就自然多了。」

薩可耶蒙太太照他的要求去做,侯瑟藍先生承諾會對部長說。薩可耶蒙因此不時來纏他,議員最後的回答是必須提出申請,並列舉已有的頭銜。

頭銜?問題來了。他連張高中文憑也沒有。

        但他仍投入了工作,他想編一本小冊子,名叫《論人民受教育的權利》。但思想貧乏,沒法完成。

        他尋找較簡單的主題,依序涉獵了幾個。首先是「透過視覺來教育兒童」,他想在貧窮的地區為年幼的小孩搭建一些免費劇院。當孩子還小時,父母就帶他們來那裡,讓人們用幻燈片教他們人類所有知識的基本概念。這是名副其實的課程。頭腦藉由觀看來獲取知識,影像牢牢地刻印在記憶裡,科學因此成為看得見的事物。

        以這種方式來教授世界史、地理、自然史、生物學、動物學、解剖學等等,還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的?

        他請人印製這本論文,寄給所有議員,一人一本,每位部長各十本,共和國總統五十本,巴黎的報社也各送十本,外省的報社五本。

        接著,他探討街上流動圖書館的問題,他希望政府能製造像賣橘子小販用的小車子,車上載滿書籍,派人開到街上巡迴。居民每人繳一毛錢的訂閱費,就有權每月租借十本書。

        薩可耶蒙先生寫道──「人民只有為了享樂才會擱下手邊工作。既然他不主動來接受教育,就必須要讓教育去找他等等。」

        他的論述沒有得到任何回響。然而他仍舊遞交了申請,得到的答覆是正在登錄中、研究中。他有把握會成功,便等待著。卻沒有任何回音。

        於是,他決定自己想辦法找門路。他求見教育部長,結果是部長辦公室的專員接見了他。此人年紀輕輕,舉止已老成持重,甚至頗有權勢,只見他像彈鋼琴般按下一連串白色小按鈕,傳喚門口招待員、候見室的服務生,以及下屬職員。他向求見者確定所申請的事進展順利,建議他繼續這傑出的工作。

        薩可耶蒙先生又重新投入了工作。

        侯瑟藍議員,現在似乎對薩可耶蒙的事業能否成功相當關心,甚至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好建議。況且他得過勛章,只不過,大家不太清楚他做了什麼而能得到這份殊榮。

        他指點薩可耶蒙可著手研究的新方向,他將他介紹給一些學者組成的協會,這些人專門研究艱深科學問題,為的是想獲得一些榮譽。他甚至還到政府相關部門舉薦薩可耶蒙。

        有一天,他到薩可耶蒙家吃午餐(近幾個月來,經常到他家吃飯),緊握住薩可耶蒙的手,低聲說道:「我剛剛為你爭取到一件非常好的差事。歷史工作委員會委派了你一項任務,工作內容是到法國各圖書館做研究。」

        聽到消息,薩可耶蒙渾身癱軟,既無法吃也無法喝──八天後,他出發了。

        他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研讀目錄、在成堆舊書的頂樓裡搜尋,書上滿布灰塵,他滿懷著對圖書館員的怨恨。

        然而有天晚上,他人在盧昂,想回家抱抱一星期沒見的妻子,便搭上九點的火車,預計午夜到家。

        他帶有鑰匙,悄悄地走進屋裡,因快樂而微微顫抖,高興能給她來個驚喜。但她把房門鎖住了,真惱人!於是,他隔著門高喊:「簡妮,是我!」

        她應該很害怕,因為他聽見她從床上跳起,像做夢一樣自言自語。接著跑到浴室,打開門又重新關上,光著腳在房間來回快跑了好幾趟,碰撞到家具,家具上的玻璃吊飾叮噹作響。終於,她開口問:「真的是你,亞歷山大?」

        他答道:「當然是我,開門呀!」

        門打開了,妻子撲進他懷裡,口齒含糊:「啊,真是嚇壞我了!好個驚奇!我好高興!」

        他像平常一樣條理分明地開始褪去一件件衣物。從椅子上拿起那件他習慣掛在門廳的大衣。但,忽然間,他驚訝地愣住了──大衣的鈕扣眼上繫著一段紅絲帶!

        他口吃了:「這……這……這件外套上有勛章!」

        妻子一個跳躍,朝他撲來,抓住他手裡衣服:「不……你搞錯了……把衣服給我。」

        但他仍一直拉著大衣的袖子不肯放手,慌亂中反覆說著:「咦?……為什麼?你給我個解釋?……這外套是誰的?……既然上頭掛了榮譽勛位勛章,當然不會是我的!」

        她發瘋似地努力想把衣服奪過來,說話結結巴巴:「聽著……聽著……把那個給我……我不能告訴你……這是個祕密……聽我說。」

        但他生氣了,臉色發白:「我要知道這件外套怎麼會在這裡!它不是我的。」

        於是,她朝著他的臉大叫:「怎麼不是,閉嘴,給我發誓……聽著……好吧,你得勛章了!」

      他激動得鬆開手上大衣,跌坐在沙發裡:「我得……你是說……我得到……勛章了。」

        「是的……這是個祕密,一個大祕密……」(未完待續)

 

1:高中生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通過此會考,可獲得一張寫有考試成績等級的證書,代表高中學業的總表現,類似臺灣的高中文憑。法國人相當重視此項考試,有證書的學生才有資格申請大學或同等學校,找工作也較容易。這句話意即,故事中的主角高中沒畢業

2:社會主義者(socialiste):主張維護普遍性的公共正義,而非特定少數人的利益。

3:巴黎公社的成員,主要是擁護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及各類型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曾推行政教分離、工資平等、性別平等,為的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反對國家利益由少數階級所把持。

 

 

 

 

 

 

 

arrow
arrow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