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史new_正封.jpg

圖解台灣史【修訂新版】 王御風◎著

 

【類別】:歷史

【出版日】:西元2017年5月15日 

【開本/頁數/定價】:16*22.5公分/232頁/定價339元/全彩印刷

【ISBN/CIP/條碼】: 978-986-178-435-9

【適讀年齡】:無分齡

 

 

 好評不斷,台灣史名學者聯合推薦的台灣史!

●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3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人文類)

●台灣史名學者 聯合推薦

這本書讓您生趣盎然認識台灣歷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吳文星教授

一部讓人沒有負擔地閱讀的台灣史入門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吳密察教授

視覺文化席捲全球之際,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成功大學歷史系 鄭梓教授

融會貫通,敘述流暢,圖文兼顧,輕鬆易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戴寶村教授 

 

2017最新版 最好懂的台灣史

圖解說故事 道給你聽!

 

 台灣史大破解

  • 10大章節:從石器時代到2017,一本掌握
  • 200張彩圖: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人物,盡收眼底
  • 50個小百科box :側寫重要人事地物,吸收歷史冷知識
  • 附:台灣史大事記年表,綜覽台灣歷史發展關鍵事件 

 

人人都說愛它,

但是,你對它了解多少呢?

 

番薯芋頭狀的這塊土地,承載著原住民、荷蘭、西班牙、中國,和日本的統治與文化刻蝕,造就了今日多采多姿的本土風貌。

 

越是全球化的當代,越要熟悉自己腳下,

一次擁抱台灣,就靠這本《圖解台灣史》!

 

//作者簡介//

王御風

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任媒體記者、出版社主編、屏東屏北社區大學主任,著有《圖解台灣史》、《一本就懂台灣史》、《圖解台灣棒球史》(與蔡博任合著)、《圖解台灣選舉史》、《高雄雙城記》、《高雄社會領導的變遷(1920-1960)》等書。

 

//導讀//

 

如何弄懂台灣史

王御風

台灣是個特殊的島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莫只有四百年,比起鄰近的中國、日本,其時間相對較為簡短,但複雜性卻不遜於這些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政治及族群結構相當複雜。未有文字記載前,有南島民族活躍在島上,有文字記載後,四百年來統治過的國家有遠從西方來的荷蘭、鄰近的中國(大清帝國)、日本,與從中國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以及西元2000年民主化後,中華民國進入政權輪替的民進黨政府及國民黨政府。要瞭解台灣史,最重要就是弄懂這些政權代表的意義。

 

短短四百年間,台灣歷經五次的政權轉換,除了大清帝國維持了兩百多年外,其他政權存在時間多半僅維持約五十年(如日本政府從1895年到1945年,剛好五十年,中華民國從1945年接收台灣到2000年首次政權輪替,則是五十五年),幾乎每隔半世紀,台灣人民就要面臨一次政權轉移,對台灣人民的生活、社會,均有巨大的衝擊及變化。例如從大清到日本再到中華民國,人民所使用的文字及語言,從中文到日文,再回到中文,一家三代不僅使用的文字語言不同,國家認同也截然不同,也造成日本投降時,兒子目睹爺爺欣喜、父親痛哭失聲的現象。

 

而這座島嶼上的統治者,還代表著個別特色的思維:四百年前的南島民族,必須從南島民族在全球的遷徙談起;荷蘭所代表的是西方地理大發現後的殖民思潮,如果不從地理大發現談起,很難去瞭解為何荷蘭跟西班牙,要千里迢迢來到台灣;大清帝國代表著傳統中國的最後光榮時代:以農業為主、不願與世界溝通;日本統治者則是殖民主,對待台灣的方式,一切都是從日本為主來思考;中華民國撤退來台灣後,在民主與共產對峙下,選擇站在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

 

不瞭解這些意涵,便很難去理解台灣的變化歷程。例如台灣原本是個以商業起家的地方,但商業的進行,隨著各個統治者來歷而有差異:在荷蘭時代,是西方進行轉口貿易的一環,是荷蘭全球貿易的一站;在大清時期,因為不與外國通商,而限於經營兩岸貿易,直到1860年重新開港,又再度成為外銷重鎮;到了日本時期,一切以日本母國需要為重;直至中華民國時期,則在富裕美國支持下,成為代工外銷大國。若不弄懂這些政權背後的意義及其影響何在,就會心生困惑,覺得為什麼同樣的事情都一直變來變去,而這正是台灣史複雜及吸引人之處。

 

也因此,一般的台灣史敘述,多是順著時間軸線,以不同統治者作為分界,本書亦不例外。但是在閱讀時,提醒您可得時時注意這些變動政權帶來的差異性,一旦掌握了此要點,台灣史也就不再困難、教人卻步了。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2244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8052760566

 

//目錄//

導論 如何弄懂台灣史

首篇 史前時代的台灣:南島民族的天下

1. 台灣的考古遺址/2. 南島民族的起源/3. 平埔族與原住民/4. 史前時代的台灣與中國

第二篇 大航海時代:迎來福爾摩沙之名

1. 荷蘭、西班牙人飄洋過海來台灣/2. 荷蘭占領澎湖做什麼?/3. 鄭芝龍與荷蘭的海峽爭奪戰/4. 統一全台:荷蘭人與原住民。/5. 荷蘭治台的兩大城堡: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 城/6. 西班牙人為何搶灘北台灣?/7. 郭懷一事件:荷蘭人與漢人的衝突/8 .鄭成功與荷蘭的大戰

第三篇 鄭氏海上王朝:拓荒、屯兵與文教

1. 擊敗荷蘭人的混血英雄:鄭成功/2. 鄭成功的傳說與廟宇(延平郡王祠、鶯歌、劍潭與大甲)/3. 唯一反攻大陸的台灣領袖:鄭經/4. 傳說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永華/5. 明鄭士兵開墾的土地/6. 鄭氏王朝的滅亡/7. 充滿荷蘭、明鄭遺跡的台南市

第四篇 上朝不太管的地帶:移民的新世界

1. 施琅與台灣:消極治台的建立/2. 台灣人的祖先是偷渡客:原鄉、羅漢腳與械鬥/3. 清代台灣三大民變: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事件/4. 台灣人的開墾與商業精神

第五篇 寶島大家搶:清末台灣的強化建設

1. 洋鬼子來了:開港與外國傳教士/2. 日本侵台的先聲:牡丹社事件/3. 火車、砲台、電報:台灣建省與自強運動/4. 被割讓的孤臣:甲午戰爭與台灣民主國

第六篇 太陽旗下的逆光:日治台灣事件簿

1. 《六三法》到《法三號》:台灣總督府的建立/2. 日治時期的武裝抗日:林少貓、噍吧哖與霧社事件/3. 打造殖民台灣的後藤新平/4. 邁向現代化:日本政府在台灣的建設/5. 文化抗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與台灣文化協會/6. 大戰下的台灣:工業化、南進政策與皇民化運動

第七篇 國府遷台的大撤退:從止戰紛亂到綏靖

1. 台灣光復:台灣接收與國府治台/2. 戰後首次選舉:參議員選舉/3. 二二八事件:美好幻想的破滅/4. 一九四九大撤退:國府來台/5. 國民黨政權的確立:國民黨改造與地方選舉/6. 從小島再起:蔣中正的台灣歲月

第八篇 戰後台灣社會的擺盪:告別威權,展臂開放

1. 白色恐怖的時代:匪諜就在你身邊/2. 民主的封殺:雷震與自由中國案/3. 大戰再起:八二三砲戰/4. 從美援到加工出口區:台灣經濟奇蹟的誕生/5. 從蘇聯到台灣:蔣經國時代/6.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民主運動的興起

第九篇 解嚴之後:台灣式的快轉變革

1. 第一位台灣總統:李登輝/2. 飛彈下的總統:第一次總統民選/3. 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快速變動

第十篇 新世紀的台灣:政黨輪替與社會運動

1. 藍天變綠地:陳水扁與民進黨的執政/2. 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與蔡英文的執政/3. 全球化與中國崛起:中美台的三角關係/4. 新觀念、新思維、新挑戰:再次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

 

//內頁版型//

0509_3.jpg

0509_4.jpg

0509_5.jpg

 

//書摘//

第三篇 鄭氏海上王朝:拓荒、屯兵與文教

傳說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永華

在所有關於明鄭的歷史小說作品中,最有名者首推金庸《鹿鼎記》,書中虛構居多,參雜許多真有其人的明鄭歷史人物,如馮錫範、鄭克塽,讓整本書恍如真實,增加可讀性。

書中主角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其實是以陳永華作藍本。陳永華那種允文允武、一心為國的形象,透過陳近南,相當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可說是作者金庸對陳永華的推崇。

至於書中所指陳近南創建「天地會」、身兼總舵主的描述,多年前大家一直認為陳永華實有創立天地會一事,但經過近人的研究,確定天地會是明鄭據台之後才成立,並非陳永華創建,自然他也不是名震江湖的總舵主。但陳永華對台灣的影響卻相當大,陳永華將中國大陸的漢人文化移植到台灣來,成為我們今日生活的原型,徹底擺脫了荷蘭所遺留的文化。

 

漢人文化的鞏固

陳永華是福建同安人,他的父親陳鼎是一位舉人,同樣投效在鄭成功的麾下。當清軍攻陷同安時,陳鼎自縊而死,當時在外的陳永華聽到消息,就化裝成和尚進城尋找父親的屍體,這般孝心,讓陳永華譽滿天下。而陳永華本身更是才華洋溢、允文允武,因此從鄭成功時代就獲得重用,到了鄭經時代,更同時掌有文武大權。他推動建設台灣,為台灣帶來許多新的事物。

鄭成功來台後,陸續將許多荷蘭的制度汰換成中國的體制,如在政治上將台灣稱為東都明京,下設一府二縣,以今天的台南赤崁地區作為承天府,以北為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到了鄭經時代,則將東都改為東寧,升天興、萬年縣為州。

至於在中央政府方面,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分掌各類事務。這種行政體制,其實就是沿革自中國傳統政治制度,在地方行「郡縣制度」,在中央則劃分「六部」,同時開啟了漢人政治在台灣的先例。

但對後代影響最深的,應該是教育與文化。這些工作,多半出自於陳永華之手,陳永華認為要與大清抗衡,文教絕對不可忽略,在其建議下,鄭經在今天的台南市蓋起了全台第一座孔廟,傳承了中國的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陳永華更命各里、社到中央設立學校,並開辦科舉考試,一樣沿革了中國的科舉制度。換句話說,在台灣從政治到文教,各方面都與當時在大清治下的大陸隔閡不大,而在社會上,民間也廣建廟宇,祭祀中國大陸家鄉帶來的神明,奠定台灣的漢人文化傳統。

 

陳永華的其他貢獻

除了前述的開墾及科舉,陳永華對台灣人民影響深遠的,還包括教導台灣人民曬鹽,以及引進燒瓦的技術。台灣雖是海島,但在明鄭以前,台灣住民都是用煎海水方式來取得鹽,這種鹽相當苦,不易入口;直到陳永華來台,才開始教人民用曝曬方式取得可口的鹽,這種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與民生有關的技術是燒製瓦片,這種時常可在傳統台灣老建築屋頂看到的瓦片,也是由陳永華所引進。台灣最早使用瓦片,可溯自荷蘭時代漢人蓋房子時,不過當時台灣沒人生產,必須要從對岸福建購買取得;陳永華到台灣後,才教導台灣人燒瓦的技術。這讓當時台灣的建築技術大大向前邁進,比起原來用茅草蓋的房子堅固許多。

由以上可見,陳永華不僅僅在明鄭統治時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台灣後來的影響,更是除鄭成功之外,明鄭朝中無人能比。說他是鄭成功之後,明鄭最重要的人物,應該也不為過。可惜後來他遭到馮錫範的算計,憂憤早死,不然若他仍在世,或許可阻止最後明鄭的內亂,讓明鄭不致亡於施琅之手。

arrow
arrow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