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沒教的中國史【始說上古春秋】
西元前300萬年至西元前222年.中國文化的起源
一部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百科全書
《老師沒教的中國史》開始授課了!
不用舉手發問,就讓你連連稱奇
將課本背後一段段文化創造的精采故事,統統大放送。
首部曲【始說上古春秋】
娓娓告訴您,關於中國文化源頭的小秘密。
能想像這時候就記載了哈雷掃把星的造訪,和天地精靈打交道而產生鬼文化,
還發明壁畫、帛畫、漆畫、刺繡、圍棋、釀酒、氣功嗎?
作者簡介
主編
李默
李亞平,筆名李默。海南萬寧人。198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專業。1973年赴海南國營英州林場插隊務農,後歷任廣東省旅遊局幹部,廣東旅遊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副編審。
學術顧問
李學勤
著名青銅器專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羅哲文
中國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名譽會長
俞偉超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曾憲通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漢語文字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攻戰國秦漢文字
彭卿雲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曾任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序
世間公認,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之一。我們有責任將這一偉大文明的優秀傳統介紹給世人。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重要方法,是編著圖文並茂的中華文明史。古代的學者早就想提出過「左圖右史」的理想,希望用直觀的圖來補充文字描述的不足。只是由於當時材料、技術條件的限制,這種願意無法充分實現。近代各類文物發現眾多,尤其是考古學在中國發展之後,編寫文字與圖像並重的歷史書籍更具優勢條件。
早期有些學者的想法,是給予歷史研究配至一套參照的圖像。這個思想的濫觴,或許可追溯到明代《三代圖會》之類的書籍。日本學者編印的《東洋文化史大系》等等,思路亦是相近的。在中國,專以文物為主、開此類圖譜先河的,是鄭振鐸先生的《中國歷史參考譜》,曾經廣泛流行。不過鄭先生的書純係圖集,尚未能收圖文互補的效果。同為鄭先生所編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圖文兼備,更為讀者歡迎,但只限於文學史方面。
近年,很多人想到要編著大規模的「插圖本中國通史」,並且做了若干嘗試。廣東旅遊出版社推出的本書,應當說是成功的。這部書重點在於論述中華文明,貫穿以整個歷史的縱線,其文字、圖片的版面彼此相當,內容同樣豐富,真正做到了圖文並茂。
圖文兼重的中國文明史,就方向言有利於歷史學和考古學的進一步結合。考古學本身是具獨立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然而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便以同歷史學的密切結合為特點。大家知道,王國維先生一九二○年代在清華國學研院講義《古史新正》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在方法論上為考古學的建立發展開拓了道路。「二重證據法」指文獻同文物的互相印證,既蘊涵著歷史、考古學的建立發展開拓了道路。「二重證據法」指文同文物的互相印證,既蘊涵著歷史、考古的結合。親手在中國開展考古學工作的考古學家,都以探索和重建古史為職志。最早得到大規模系統發掘的遺址墟,其被選定是出於這樣的要求。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夏先生,一九八四年在《什麼是考古學》文中說,考古學和利用文獻記載進行研究的狹義歷史學不同,研究的對象只是物質的遺存,但兩者同以恢復人類歷史的本來面目為目標,如車之兩輪,鳥之兩巽。對於瞭解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和豐富的文獻傳統的人們來說,中國考古學的這種特點乃是自然的。
儘管歷史與考古在如此密切的關係,把兩者巧妙結合起來仍是不容易的事。認識歷史文獻的考古成果,分別需要特殊的學習與訓練。特別是考古學的研究收穫,並非輕易就能觸會到歷史研究中去。在歷史知識的普及上,如何結合考古文物,也很不簡單。本書在這兩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使全書成了真正的「紙上博物館」,成績是值得肯定的。
讀考古學的對象是物質遺存,不等於講這種遺存僅為物質文化。可能有讀者知道,拙見以為每種人類的特質遺存,都在不同程度和層面上反映當時的精神文化。在至古城址、陵墓群,小到一件兵器、一個佩飾,無非中華文化的產物,寄寓著先民的意念與精神。所以,我們探索中華文明萌生形成、發皇光大的歷程,不可缺少考古文物。這正是「紙上博覽館」勝於其他類型史籍之處。
然而,作為文物考古研究物件的物質遺存,以及由這種遺存所能導出的內涵。究竟是有限的。過去的世界,不可能完整的以遺存的形式保留下來。我們不應當有希望,考古學能夠將《史記》、《漢書》包含的種種全面揭示在人們眼前。因此,在為歷史配圖時,總是有太多的遺感,甚至於不很需要的地方,文物數量繁多過剩,十分需要的場合。有關文物卻很少,以至一件也沒有。這就要求收的編者廣為搜集,又精加選擇。本書在這一方面,也是做得好的。這些便是我樂於在此寫幾句話,向讀者推薦的理由。
大陸知名文史學者 李學勤
內頁預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