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物園的歷史》
埃里克‧巴拉泰、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著
一趟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關係的巡遊
─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副總裁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林東民
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化和建築史!
─法國《獨立報》「年度優秀書籍」評語
本書收錄數百張精彩照片與繪圖
橫跨人類學、歷史、考古、建築、哲學各領域
完整介紹動物園的歷史進程
「圖文並茂的《動物園的歷史》提供了許多珍貴而又精美的圖畫和相片,也探討了人類社會對動物囚養的複雜態度。這部作品嚴謹而又精彩,深刻地剖析了一個越來越受爭議的問題。」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會刊
「從十六世紀的宮廷和別墅動物園到當今城市中的現代動物園,這部包羅萬象的迷人著作帶我們暢遊了動物園的漫漫歷史長河。」
─英國《泰晤士報》
「一部豐富翔實的著作。如果你對動物園的歷史有興趣,如果你對人類與動物伙伴的關係變遷史著迷,這絕對是你的必讀書。」
─英國《新科學家》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在石穴裡囚養野生動物
十三王朝哈塔蘇女王創建人類歷史上首座動物園
競技場中的熊狗大戰有如上演一齣義大利戲劇
法蘭西斯一世曾讓一隻獅子或雪豹躺在他的床腳下
王政復辟時期的巴黎,馬戲團中的大象圍上餐巾坐在桌旁進餐
在義大利半島隨處可見貴族們肩扛鸚鵡或猴子外出散步……
動物園到底如何應運而生的呢?帶你一探究竟
專家推薦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王維賢
〈細數動物園的源起〉
工業革命以來,拜科技進步之賜,人類無論在生活條件、糧食供應等都有顯著改善,尤其是邁入二十世紀後,大多致命的流行性疾病均已獲得有效控制,因此人口迅速增加。我們的老祖宗原本就從自然界擷取資源,世世代代的繁衍不息,然隨著人口急遽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如脫韁野馬般地失控了。因為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與耕地,大片的森林綠地消失了;因為需要蛋白質來源,於是海洋中許多魚類成為瀕臨絕種生物;因為需要大量能源,在短短的兩、三百年內將地球孕育數百萬年方形成的化石燃料使用殆盡,留下的是污染的環境,以及更嚴重的全球暖化現象。自有文明以來,人類逐漸成為地球資源的支配者,但很顯然地是不稱職的支配者。動物園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鮮明記憶的一環,大多數小朋友是興高采烈的在動物園中與老虎、大象首次相逢,對父母而言,親子同遊動物園永遠是歡樂與溫馨的家庭活動。然細數動物園的源起,竟也是由於人類對新奇野生動物的好奇心及擁有珍稀動物的虛榮心所促成,簡而言之動物園即是人類支配野生動物的具體呈現。
《動物園的歷史》一書細述動物園的發展歷史、動物園在演變過程中觀念的調整、動物園作為建築、藝術發揮的題材、知名動物園的介紹等,兼具了知識性、趣味性與批判性,讀來發人深省。在崇尚自然,強調生態保育以及保護瀕臨絕種生物的今天,豢養野生動物的動物園必然是矛盾與爭論的焦點。如何滿足人們好奇的需求,發揮教育的功能,以及面對尊重生命的呼籲,應是本書留給讀者們思考的一項課題。
●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副總裁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林東民
〈一趟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關係的巡遊〉
從西方動物園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提供了觀察人類文明進展的另一個生動又有趣角度,帶領我們跨越獸欄,巡遊了一趟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關係的長河。忽然想起,自己似乎未曾在與家人共遊動物園、觀賞各類珍禽猛獸的同時,去認真思考過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十九世紀開始,動物園成為學術研究的重心,世界上第一個動物園誕生在巴黎植物園中,滿足了許多學者的烏托邦理想,也開始進行人類對動物行為的研究。接著動物園成為具有大眾娛樂與教育功能的場所,更是家庭旅遊地點首選。人們在欣賞囚養的野生動物的同時,也滿足了征服心態的一種榮耀驅使;不幸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不斷進步,卻也迅速地為許多動物及物種帶來了環境的浩劫。
本書藉由動物園的歷史發展,完整地觀察及闡述人類與自然多層面的複雜關係,內容既豐富又精彩,蘊含了人類文明變遷的歷程並跨越歷史、建築、哲學等多重領域。環境的急遽變化,讓野生動物的生存與保護,成為人類當前急需處理的課題,尤其是在這個共生的時代,如何在自然與文明的拉鋸之間取得平衡,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洪明仕
〈動物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處境〉
從西方觀點來看動物園的歷史演變,其實也是對待珍禽異獸觀念、態度及行為的演變。本書從揚威、狩獵、競技、蒐藏、研究、展示、商業、保育等過程,作者不僅談及西方國家的貴族動物園、巡遊動物園、馬戲團、動物公園、自由獸園、探險公園及保育中心等演變過程,對於動物園內的動物及其設計籠舍的演變,也有清楚的交代,讓人可以感受到人類對待桎梏動物想法的轉變。這誠如《新動物園》的作者薇琪‧柯蘿珂(Vicki Croke)所言:「從動物園所了解到的,與其說是園裡的動物,還不如說是豢養動物者的文化特質。」
本書對於動物園的創立宗旨「教育、保育、研究、娛樂」也有深入的探討。書中雖強調動物園展示動物的教育價值,但對於過高的死亡率(包括運輸及適應過程)、動物的低繁殖力、族群血緣的混雜問題、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以及保育工作的具體成果提出質疑,並舉歐美各地動物園的現況為例提出說明,值得讀者以動物園的經營管理者、動物保育工作者、動物科學研究者、動物福利關懷者,甚至是動物園的遊客等不同角度,去體會動物園功能所扮演的現在式及未來式。
作者鉅細靡遺的資料蒐集,以及歷史鏡頭下的精彩圖片,讓本書的實用性及可看性大大提升。對於想要一窺動物園堂奧,以及想要了解動物園歷史真相的人來說,這的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也期待將來有一天能有東方觀點的動物園歷史可以問世,以饗讀者。
●台北市立動物園 園長 陳寶忠
〈水泥叢林中的大自然〉
動物園的存在,不管你是否接受,全世界超過一千多座每年有超過六億人進入動物園卻是事實,而每個國家的首都也都有動物園的設立,越古老的國家,其首都的動物園更有著顯赫的歷史;人類圈養野生動物,從對自然的敬畏到征服自然的滿足感,從炫耀、搏鬥、把玩、娛樂到教育與保育,這些演進的過程在這本「動物園的歷史」裡有很清楚的敘述。
動物園的存在,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現今全世界的大都市,都有受人歡迎的動物園,這意味著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都市居民,對大自然的眷戀與對生命親近的殷切,因為,動物園是大自然的縮影,也是多彩生命的展示舞臺。
我曾參觀過世界各國約百餘座動物園,發覺每座動物園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就如同各城市都有其特色一樣,在動物園裡,它的建築、科技、藝術水準、人民對待動物及大自然的態度等等,都各如其城市,動物園似乎就是該城市的櫥窗。
我曾參觀過世界各國約百餘座動物園,發覺每座動物園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就如同各城市都有其特色一樣,在動物園裡,它的建築、科技、藝術水準、人民對待動物及大自然的態度等等,都各如其城市,動物園似乎就是該城市的櫥窗。
這本書說,動物園與每一城市居民的個性、特徵、怪癖、愛恨相像,動物園為城市生活焦慮症的產物和象徵,這包括過度擁擠、焦慮、侵略、衝動與精神扭曲,也就是說,動物園是現代城市的翻版,換言之,城市就是人類動物園,看這本書,或許可讓你更瞭解人類的演進以及人類這種動物的本質。
(以上推薦文依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列順序,並由衷感謝推薦人給予的寶貴建議和大力協助!)
內頁試閱
本書目錄
專家推薦
序言 野性的呼喚
第一篇 收藏熱(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
第一章 榮譽象徵
第二章 貴族階級的新愛好
第三章 巴洛克風格
第四章 時趣
第二篇 控制需要(十九世紀)
第五章 精英階層與動物花園的誕生
第六章 帝國榮耀
第七章 利用自然
第八章 精彩的大自然
第三篇 嚮往大自然(二十世紀)
第九章 公眾呼聲
第十章 自由幻想
第十一章 自然模仿
第四篇 歷史悠久的動物園
第五篇 藝術家與動物園
後記
作者簡介
埃里克‧巴拉泰 Eric Baratay
里昂第三大學歷史學高級講師,也是一位高產作者,1996年的《教堂的動物》和1995年的《動物狂歡》都是他的代表作。
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 Elisabeth Hardouin-Fugier
里昂第三大學藝術史教授。她曾撰寫過約三十部著作,包括1992年《花的繪畫藝術史》和1998年的《東西方繪畫比較》。
序言
野性的呼喚
迷人的動物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在1995年,全球約一千一百個知名動物園共迎接了六億名遊客。在許多國家,遊覽動物園是最流行的休閒活動之一。動物園的顧客不僅背景各異(往往是生活水準較高的人),數量上也超過了大多數文化或體育活動。在德國,博物館、劇院和體育場的客流量均遜於動物園。在1989年的加拿大,動物園的客流量是博物館的兩倍,是圖書館的三倍。在法國,有24%的人每年至少遊覽一次動物園,這個比例不及電影院、歷史紀念館或博物館,但超過了體育賽事、劇院以及輕音樂或古典音樂會。
野生動物令世人著迷。牠們揭示了未知的世界,展現了多彩的生命形式;牠們提出了那個永恆的身分謎題,質疑或支援著生命的確定性。文明社會的野生動物展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不朽篇章,因為它幫助人類認識到了人與世間其他生命共存的需求。人類需要野生動物,而且從未停止探尋野生動物。但人類對馴養動物的興趣也從未消失,因為它們象徵著人類社會對野生動物(以及廣義上的大自然)的態度和行為:通過捕獵、食用和解剖來利用動物;通過改造、繁殖和馴化來控制動物;把動物當成珍奇收藏品;或用籠、欄或人工仿建的自然生態環境來統治和研究動物。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這些行為和態度也經歷了一個演化、交映和相互取代的過程。
實際上,動物園是動物與人以及自然與文化強制性相遇的地方,動物和人相隔對視,而文化是自然的主宰者。因此,動物園集中詮釋了社會與原始自然的三種關係——社會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利用自然。可見,要認清和融合這三個方面,研究它們的複雜性、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觀察動物園是有意義的。不過,動物園也在不同時代人們的觀念和態度的影響下不斷地革新和變化著,儘管它們也對觀念和態度的形成有所影響。我們關注的只是動物園內與人和自然的關係有關的行為。
本書不會專門詳述動物園某方面的歷史——如它們的建築,它們與城市發展進程的結合,它們的創建者和員工的社會行為,它們的科技或藝術水準等等,儘管這些重要問題也對我們的分析有所幫助。我們將把動物園看成一個完美的實驗室,希望以它為背景來探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態度。同時,我們會思考與動物園的歷史有關的觀念、傳統和思想交流,希望闡明人類為什麼要將野生動物飼養在封閉的地方,這些地方為什麼對好學求知者有那樣大的吸引力。
在不同時期,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盡相同,要想真正理解現代人對動物園的迷戀以及當代動物園的變化,我們必須參考動物園的歷史。動物園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代,甚至可能開始於新石器時期。因為在那個時期,人類已經開始為狩獵和食物需求而飼養動物了(大多是有蹄動物)。「動物園」這個詞泛指一切養有野生動物的封閉地點,從狩獵保護區、鬥獸館、私人飼養園到今天的野生動物公園,它實際上涵蓋了不同時期和地點的各種動物天地。我們不想重述整個故事,只想探討現代動物園的起源和演化。為此,我們將回顧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那時候,新時趣開始為古老的傳統注入活力,亞洲和美洲的偉大發現使正以空前的規模彙聚歐洲的奇異動物大受青睞,而這些動物也成了原始自然的象徵。同時,已經將本土的部分野生動物屠戮殆盡的西方國家正向它們眼中最可恨的動物發動戰爭,如熊和狼。兩類動物最終成為人類的好奇心、疑問、恐懼、幻想和統治夢的核心。就是在這段時期,人類產生了在同一個地方集中展示這些動物的想法,這與無數獸館分散在貴族宅邸的狀況截然相反。於是,第一批自然視窗在大貴族的領地上誕生了;這些將動物飼養轉化為一種奇觀的動物展示場所就是當代動物園的前身。
在細緻研究了早期現代社會對囚養野生動物的利用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思想後,我們希望揭示出是哪些人類的觀念和願望促使這類場所慢慢演進,勝過了或淘汰,或被改造成新模式的其他囚養方法(例如保護區和動物巡展等),並最終經過漫長的普及進程,成為受人喜愛的遊覽和休閒樂園。在本書中,我們是站在歐洲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因為動物園的現代形式由歐洲發源,並從十九世紀開始由歐洲傳向世界各地。
透過動物園的囚籠,我們可以感知人類與自然複雜關係的每一個層面:排斥和迷戀;利用、支配和理解的願望;對多種生命形式的複雜性和特異性的認識等等。因此,這個小世界的故事與波瀾壯闊的殖民、民族中心主義和自然探索並行史有關;與人際關係中的暴虐以及文明進程對道德和行為的影響有關;與博物館這樣的紀念場所的誕生有關;與社會行為的複雜化有關;也與休閒活動的發展變遷有關。可以說,觀覽動物園的獸籠就是對催生這些獸籠的人類社會的理解過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