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智慧56
韜晦術

【作者】:楊慎◎原著、楊明剛◎譯註
【出版日】:西元2011年8月15日  
【規格】:14.8*21公分/400頁/單色印刷
【條碼/定價】:9789861782041/定價290元

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史上最有效的智謀學問

楚莊王為何要一鳴驚人光武帝為何閉關拒接外使
名將郭子儀是否真的貪戀錢財
巧走女人路線而成功的李林甫
大將徐達為何露宿街頭
大學士徐階如何扳倒奸臣嚴嵩

數十個中國歷史韜晦故事,帶你
看歷史名人如何運用無往不利的謀世利器──韜晦,避災保身、成就功業。

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陳樂融好評推薦


在中國無比豐富的權謀寶庫中,韜晦術可以說是產生最早、使用也最為廣泛的一種權謀。它是中國謀文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歷代智謀之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

提起韜晦術,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劉備為了避免曹操疑心而種菜避險的故事。但其實讀了本書就會知道,比劉備高明的還大有人在……。

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不懂「韜晦術」,而付出了極為慘痛甚至生命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對它的巧妙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眾人預料的成功。

從歷史中學習智慧,這門韜晦學有哪些要點,要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它,正是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


本書特色
1.韜晦術原文──明朝狀元、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流傳於世的奇書。
2.譯文──淺顯易懂的白話譯文,幫助讀者消除古文障礙。
3.事典──白話講述相關的歷史實例,鑑古推今。
4.釋評──分析講解事典背景、涵義,深入掌握每樁韜晦故事。


「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

──北宋.蘇軾

作者簡介
楊慎

字用修,號升庵,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為官後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在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中,險些惹下殺身之禍。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有此奇書流傳於世。

譯註者簡介

楊明剛

筆名金庸新、陽朔,創作數百萬字,作品暢銷上千萬套。著有《九陰九陽》、《大俠風清揚》、《十萬雄獅斬閻羅》《今古傳奇•武俠版》、《正說唐朝二十帝》等,並註釋出版《韜晦術》一書。


前言

     在中國無比豐富的權謀寶庫中,韜晦術可以說是產生最早、使用也最廣的一種權謀。它是中國智謀文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看來動物也不乏韜光養晦的靈性。從人和動物的同源性來看,原始部落的人們顯然已經掌握了這種權謀術。因此可以說,韜晦術隨著人類的出現而誕生,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豐富。
     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發展,韜晦術這門最古老的權謀也日臻完善成熟,到有歷史記載的時候,已經先於其他權謀術登堂入室了。
     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本已註定有殺身之禍。但他用韜光養晦這一救命的不二法門,當著紂王使者的面吃下了親生兒子的肉,因而才能從虎口逃生。他把韜晦術的「忍」字訣運用到了極致,稱其為古今第一「忍人」也未嘗不可。
     這也是歷史上韜晦術有明確記載的首次使用,其不凡的身手已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此後,韜晦術的運用就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了,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劉備種菜的故事。
     但其實在韜晦術的行家高手中,劉備還很難榜上有名。春秋戰國時的越王勾踐、東漢光武帝劉秀和東晉王朝的奠基者王導才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們的一生都完整體現了韜晦術的精髓。
     本書的作者楊慎,也是這樣一位精通韜晦術的大家。
     楊慎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族,因著名的「大禮議」(明世宗因其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政治事件),險遭殺身之禍。可以說楊慎因挫折而韜晦,因韜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書最多、涉獵最博、著述最豐的文人。其大著《楊升庵文集》涉及內容甚為廣博。這卷《韜晦術》並未見於《楊升庵文集》,一直流落民間。明末清初的儒學宗師錢謙益慧眼識金,考證認定為楊升庵手筆,視為拱璧,由此方重見天日,流傳至今。
     韜晦術是中國歷代智謀之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儘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鬥、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這是因為封建歷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了「陰謀」的嫌疑。有鑒於此,楊慎生前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自己文集,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韜晦術是一門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學問。它的「守」是為了「攻」,它的「晦」是為了「亮」,它的「屈」是為了「伸」。不分皂白地將其歸入「陰謀學」是有失公允的。而一些近代的名人如袁世凱、蔣中正、周恩來、鄧小平也都是運用韜晦的個中高手。這些人的韜晦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韜晦」之術要看由何人用、為了什麼利益而用,這才是評價它的標準。
     韜晦術是所有智謀學中最具實用功效的一門學問。翻開此書,讀者會發現,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由於對「韜晦術」的疏陌,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另一些人則由於能對它巧妙加以運用,不僅逢凶化吉,甚而獲得了出乎本人預料的成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問題的關鍵不是瞭解多少韜晦的案例,而是要知道「韜晦」有哪些要點,學會如何恰到好處地應用它,這正是本書想告訴讀者的。

目錄
第一卷 隱晦篇
第二卷 處晦篇
第三卷 養晦篇
第四卷 謀晦篇
第五卷 詐晦篇
第六卷 避晦篇
第七卷 心晦篇
第八卷 用晦篇

精采內容摘錄
摘自《韜晦術》〈第二卷.處晦篇〉

【原文】
     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鑒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

【譯文】
     有的事情很隱晦,災禍是發生在很久以後,難以預見,只有見識高超的人才能敏銳地察覺,預先策劃好對策,從而在很久以後收到特殊的效果。

【事典】
呂夷簡遠謀紓大禍
     宋真宗時,後宮李妃生子,他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當時正得寵的劉皇后無子,宋真宗便命劉皇后認趙禎為子。
     趙禎長大後,以為自己是皇后親生,宮中人畏於皇后威嚴,沒人敢對他說明真情,趙禎對劉皇后也極為孝順。
     宋真宗去世後,趙禎即位,是為仁宗。劉皇后垂簾聽政,更沒人敢對仁宗講明。李妃身處真宗的眾多嬪妃中,對仁宗也不敢露出與眾不同之處。
     後來李妃病死,劉太后想把葬禮辦得簡單些,以免引起別人的疑心,萬一傳到仁宗耳中,就拆穿了這副西洋鏡了。
     宰相呂夷簡卻反對,在簾前爭執,說:「李妃應該厚葬。」
     當時仁宗正在太后身邊,劉太后嚇了一跳,忙把仁宗領出去,然後厲聲問呂夷簡:「李妃不過是先帝的普通嬪妃,為何要厚葬?況且這是宮裡的事務,你身為宰相,多什麼嘴?」
     呂夷簡平淡地說:「臣既然擔任宰相,所有的事都該管。如果太后為劉氏宗族著想,李妃就應厚葬;如果您不為劉氏著想,臣就無話可說了。」劉太后沉思許久,想明白了呂夷簡的用心,便下旨厚葬了李妃。
     呂夷簡出宮後,找到總管羅崇勳,告訴他:「李妃一定要用皇后的禮儀厚葬,絲毫不能有缺,棺木一定要用水銀實棺,可別說我沒告訴你。」
     羅崇勳見宰相表露出少有的莊重與嚴厲,唯唯聽命,於葬禮用物絲毫不敢輕忽。
     劉太后死後,燕王為了討好仁宗,便告訴仁宗:「陛下不是太后所生,而是李妃所生,可憐李妃遭劉氏一族陷害,死於非命。」
     仁宗大驚,忙傳訊老宮人,劉太后已死,無人再隱瞞此事,便如實稟告。
     仁宗知道後,痛不欲生,在宮中痛哭多日,也不上朝。他一想到親生母親朝夕在左右,自己卻不知道,母親從生至死,自己從未孝養過一日,最後竟然不得善終。
     他越思越痛,自己下詔宣佈自己為子不孝的大罪,改封母親為皇太后,並準備為母親以后禮改葬。待改葬後再查實,清算劉太后一族的罪過。
     然而宮闈秘事本來就是無法查實也無法說明的,劉氏宗族的人知道後惶惶不可終日,既無法申辯,便只能坐待滅族大禍了。大臣們見皇上已激憤到極點,便沒人敢為劉太后一族說話。
     改葬李妃時,仁宗親自撫棺痛哭,卻見李妃因有水銀保護面目如生,肌體也完好,所用的葬器都嚴格遵照皇后的禮儀。
     仁宗看到後,大喜過望,哀痛也減少許多。他對左右侍臣說:「小人的話真是不能信啊。」改葬完後,仁宗非但不追究劉氏一族的罪過,反而待之更為優厚。


【釋評】
     宋朝時賢相輩出,遠勝於其他朝代,呂夷簡稱不上是賢明宰相,不過在處理仁宗生母李妃的葬事上,倒顯示出人所難及的深謀遠慮。
     古時皇后無子,養其他嬪妃所生子為自己兒子的並不少見,東漢章帝就是別人所生,馬皇后養以為子。章帝自己也知道此事,感於馬皇后養育之德,待之與親生母親無異,對待馬氏家族也比對親生母親的族屬更為優厚。
     劉皇后不明此義,一意掩飾,殊不知無論何等隱秘事,終有大白於天下之日。她付出的辛苦不少,卻為自己的家人親屬埋下了殺身禍根。
     呂夷簡畢竟是深謀遠慮,已預見到此事必將真相大白,也預想到了會有小人借機大進讒言,以及仁宗的反應,所以借李妃的葬禮把此禍預先消除。劉皇后倒也不糊塗,想明白呂夷簡的用心後,便同意厚葬。不過她對此事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後果依然沒有呂夷簡看得分明,所以呂夷簡又親自找到主管葬禮的人,唯恐他不明白此事的重要性,從中偷工減料,尤其是點明一定要用水銀實棺,這一點後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仁宗知道真相後的激烈反應也是人之常情。從李妃生前備受壓抑來推測,她死於太后及其親人之手也是大有可能的。如果想找證人也很容易,劉皇后垂簾多年,也會得罪很多人,這些人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討皇上的歡心,都會無中生有地加以證實,古時冤獄也大多是這樣造成的。
     試想仁宗打開母親的棺木,如果屍體腐爛不可辨識,陪葬的器物再儉薄不成體統,仁宗痛上加痛,一怒之下也許根本不願去查了,劉氏家族想要保留一條活命都不可能了。
     然而開棺之後,一切與想像的不同,仁宗雖然思念哀痛,但已不相信母親死於非命之說,也算大有安慰,不但不痛恨太后,反而生出感激之情,對劉氏宗族愈加恩寵。
     仁宗是歷史上少見的寬厚有德的君主,劉皇后執政多年,也可謂有功於國,然而她的家族卻在一件難以預料的事上在鬼門關上轉了一圈。禍與福就是如此難料,令人在欽佩呂夷簡之餘,也不禁戰慄危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