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遲暮,一望無際的麥田裡鐘聲四溢
巴比松畫派起源於巴黎郊外的一個小城巴比松(Barbizon),150多年前,這裡曾經湧現出了崇尚自然與勞動的「巴比松七星」(柯洛、特羅雍、米勒、杜普雷、盧梭、多比尼、迪亞茲),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畫家們雲集於此。有意思的是,巴比松在中世紀時是王室的獵場和宮殿所在地,就位於大名鼎鼎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
從楓丹白露森林驅車前往巴比松大約10分鐘的時間,如果沒有那些前來尋找巴比松派蹤跡的遊人們,這裡恐怕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偏僻小鎮。街上的畫廊與都市畫廊大相逕庭,樸素而親切,這些小畫廊與畫家們的工作室鱗次櫛比。
米勒是1849年來到巴比松小鎮的,那時他36歲。當時,很多同行的畫家們都勸他到這裡來,以避開巴黎日益嚴重的霍亂。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這裡位於巴黎近郊,另一方面,大概他們也覺得巴比松會給向來對農夫生活饒有興趣的米勒帶來一些藝術上的啟發吧!鎮子裡有一條橫的街道,在這條街的入口處有一個甘尼(Ganne)旅館,可以說是當時巴比松畫派的樂園。甘尼提供那些窮困潦倒的畫家們食宿,同時經營那個小小的旅館。米勒一家在找到安身處之前一直都暫住在那裡。
那時候的旅館現在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巴比松的歷史博物館了,房間的牆壁上有許多當時的畫家們遺留下來的滑稽可笑的圖畫,還有一些無法辨認的潦草字跡。
我腦海裡浮現出畫家們瞞著房東偷偷往牆上寫畫的情景,嘴邊浮起了一絲會心的微笑。當時那些令人反感的筆跡如今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
旅館和米勒的畫室只有咫尺之遙。米勒在這個小鎮待了25年之久,創作出了如《晚鐘》(或譯《晚禱》)、《拾穗者》(或譯《拾穗》)等大量優秀作品。
畫室有一個很小的庭院,與巴比松的整體感覺十分吻合。這兒總共有三個房間,米勒用來作畫的房間裡展出的是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的海報、新聞報導,版畫《晚鐘》、《拾穗者》、《倚鋤的人》,以及巴比松派的其他作品。另外的房間裡則陳列著米勒家人的照片,素描和他曾經用過的調色板等物。米勒的畫室是簡陋的,當然,這裡的條件也不允許存在一個富麗堂皇的畫室,但是由此也可以猜測,是不是因為當時的米勒跟室內作畫相比,更喜歡走到大自然中去創作,才選擇了這樣一個簡陋的工作室呢?
從米勒的畫室出來,我向著城裡的教堂走去。教會裡陳列著一些很粗糙的椅子,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是一個很樸素的空間,與整個小城的氛圍十分一致。每天早晨,農夫們聽見教堂的鐘聲便出門到田裡去幹活,下午6點再聽到鐘聲時,農夫們這一天的工作就算結束了,隨後就在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上虔誠地禱告。
舉世聞名的《晚鐘》就是抓住了這樣一個瞬間。
「小時候我們在農田裡勞動的時候,聽見教堂的鐘聲就會把帽子拿在手裡,開始虔誠地禱告。」
米勒的《晚鐘》浮現於腦海中:在夕陽的餘暉中,在荒蕪的地平線前,妻子雙手緊握在胸前,丈夫則摘下帽子,兩人認真地禱告著。簡陋的衣裝和身後那片荒涼的土地表明了他們的農民身份,也表明了他們生活的艱辛。但是夫婦二人似乎忘記了現實中的苦楚,也沒有祈求自己的富貴和平安,而是做著最真實最樸素的禱告,向上帝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這對夫婦對於神靈的虔誠著實令人感動。
米勒並不是單純地觀察農民的外型特徵來作畫的,而是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勞作,一起休息,親自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和意義。他發掘出了傳統畫家們在畫室裡無從知曉的東西──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因而才留下了許多不朽佳作。假使米勒沒有這些最直接、最真切的生活體驗的話,也就無法創作出如此生動、感人的作品。對於米勒來說,廣袤的土地才是他真正的畫室。
教堂的鐘聲依稀傳來,在夕陽的懷抱中盪漾開,留下一圈圈漣漪;紅色晚霞,金黃的麥田,與鐘聲匯成一曲令人肅然起敬的大自然合唱。米勒大概也聆聽過這聖潔的旋律吧!神創作的合唱正是在歌頌崇高的大自然以及神聖的人類勞動。
「我生來是農民,也將永遠是農民。」
認識畫家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814年 10月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附近的一個貧窮的農夫家庭。
1840年 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1841年 與麗雅‧奧諾結婚。
1844年 妻子去世,米勒陷入極大的失意和痛苦中,回到故鄉。
1845年 與卡特麗‧洛梅爾再婚,再次來到巴黎。
1849年 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定居,並在那裡飽嘗了稼穡艱辛,也創作了許多以農民生活為素材的作品。
1856年 生活十分拮据。
1857年 創作了《拾穗者》,得到了評論界極大的肯定。
1858年 出品《晚鐘》。
1862年 創作《倚鋤的人》,招來許多非議。
1863年 創作《牧羊少女》。
1867年 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了《拾穗者》、《晚鐘》等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1868年 獲得法國最高榮譽勳章「騎士勳章」(Legion d'Honneur)。
1871年 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1874年 創作《格萊維爾的教會》(Grevill)。
1875年 1月20日在巴比松辭世,享年61歲。
那些人,那些事
米勒生前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在他去世後,其作品才開始聲名大噪。之後法國政府為了收回米勒一部分流散海外的作品,動員了許多美術品收藏家。經過不懈的努力,《拾穗者》終於在1890年再次看到了祖國的陽光,現收藏於羅浮宮;而曾經以一千法郎的價格流失國外的《晚鐘》也終於被買回,為此法國政府付出了80萬法郎,代價可謂沉重。現在這幅藝術巨作已經被安放在奧塞美術館內,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觀賞者。
(摘自好讀出版《發現畫家之旅—追尋十四個大畫家的名作誕生地》之〈米勒和巴比松〉篇)
相關連結
好讀出版部落格《發現畫家之旅》詳細介紹
- Jun 25 Wed 2008 12:18
驚豔米勒,不能不知道巴比松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