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紅樓夢_正封.jpg

紅樓夢【紀念套裝版】

曹雪芹、高鶚│原著

侯桂新│編者

【類別】:中國經典文學
【出版日】:西元2019年3月01日
【開本/頁數/定價】:平裝/全彩印刷/16*22.5公分/1904頁/定價1800元
【ISBN】:
9999201812127
【適讀年齡】:無分齡
【購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2NubvOE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NxNoOR

 

中國古典小說顛峰之作,世界最偉大作品之一
好讀《紅樓夢》紀念套裝版,圖說紅樓夢全集新裝書盒

【兩百五十年來,《紅樓夢》熱潮並未消退】

你說你讀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或是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雨果《悲慘世界》,但如果不曾讀過足以與世界文學經典名著競逐的《紅樓夢》,請不要說你的嗜好是閱讀。

【好讀圖說經典《紅樓夢》,具六大特點】
將一百二十回原典分為六冊,便於翻閱。
選收不同名家評點,以「百家爭鳴」拓寬讀者思路。
每回詳細加注,解釋艱難字詞。
精選名家繪圖與相關照片約上千張精緻彩圖,讓閱讀經典賞心悅目。
以說明性和評點性的詳細圖說,提供讀者理解。
版面美觀流暢、閱讀性強,隨原文掌握注釋、評點。


【所收名家評點與精緻彩圖】
名家評點:脂硯齋、王希廉、姚燮、王伯沆、陳其泰、魯迅、劉心武……等。
名家繪圖:仇英、吳友如、黃均、孫溫、杜春耕……等。
精緻彩圖:風景文物、古畫典籍、戲劇劇照、收藏圖鑑……等。


【採用版本】
前八十回以完整性最佳、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抄本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為底本,其中所缺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及後四十回,則以程偉元、高鶚所刻程甲本為底本;以其他抄本和刻本為參校本。

【全套六冊】
第一冊 風月寶鑑
第二冊 兒女詩情
第三冊 義結金蘭
第四冊 悲情尤物
第五冊 黛玉魂歸
第六冊 諸芳流散

 

//作者簡介//

曹雪芹
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一說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康熙年間,曹家三代四人世襲江寧織造六十年,烜赫一時,後來獲罪,抄家革職,由盛而衰。曹雪芹少年以前身為貴公子,在南京度過,曹家勢敗後來到北京,晚年移居西山。壯年時開始寫作長篇巨著《石頭記》,歷經十載,增刪五次,基本成稿,後因幼子夭亡,貧病交加,淚盡而逝,未得全璧。所餘書稿,約計一百一十回,前八十回生前即以手抄本形式廣為流傳,後三十回尚未寫完,不幸遺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大損失。但即便如此,曹雪芹留給後世的這部殘稿,仍然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當之無愧的頂峰。除了貢獻小說藝術,曹雪芹還是一位詩人和畫家,惜乎作品留存無多。因生平無史傳記載,今人對這位文學巨人尚不甚了解了。

高鶚
清代文學家,約生於1738年(一說1758年),約卒於1815年。字蘭墅,一字雲士,別號紅樓外史。1788年中舉,1795年中進士,曾官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為官清廉。熟諳經史,工於八股文。1791年,程偉元、高鶚以木活字排印全本《紅樓夢》,世稱程甲本,促進了作品在社會上的普及。全書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即曹雪芹所寫《石頭記》,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但具體如何續補,其中是否含有雪芹原稿、構思及其比例,目前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高鶚續書與曹雪芹原作情節多有不合,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有較大差距,但部分描寫有其精彩之處,相對同類續書應屬高明。

 

//編者簡介//

侯桂新
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研究生。生於湖南安仁,1995年後於燕園求學七年,2002年獲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學位。暫別校園後任職報章雜誌,曾任《音樂生活報》編輯部主任、《文匯百花週刊》執行主編,2005年後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20069月始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攻讀哲學博士學位。關注領域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思想文化,而以中國古典文學為增強修為之必需養分,以閱讀和寫作為愉悅身心之必然途徑。已發表各類原創作品逾五十萬字。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2NubvOE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NxNoOR

好讀【圖說經典】系列 https://bit.ly/2slESZQ

 

//內頁參考//

9999201812127_b2.jpg

9999201812127_b5.jpg

9999201812127_b6.jpg

9999201812127_b7.jpg

9999201812127_b8.jpg

 

//導讀//

千古文章紅樓夢     

文/侯桂新(編者)

《紅樓夢》一書,膾炙人口的章節甚多,著名的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裏,有一段對於賈寶玉和林黛玉在陽春三月於桃花叢中共讀《西廂記》的細膩描寫,即是全書最經典的場景之一。書中寫道:

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去。真真這是好文章!你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過一頓飯工夫,將十六齣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

這種盡情陶醉渾然忘我的閱讀體驗,相信很多人在讀《紅樓夢》本身時已經享受過。說《紅樓夢》對千萬讀者具有令人無從抗拒的魅力乃至魔力,一點都不誇張。早在此書問世不久,「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美譽即在民間廣為流傳,直至今日,兩百五十年來,閱讀《紅樓夢》的熱潮從未消退。可以說,一個沒有讀過《紅樓夢》,沒有曾經在某一個時期和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晴雯、香菱……心心相印、同甘共苦過的現代人,不能算是接受過中國古典文學的啟蒙。

在家喻戶曉的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名著裏,《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各有各的精彩,並因此在讀者群中擄獲著各自的擁躉;但毋庸置疑,無論就藝術性、思想性,還是作品在社會上產生的廣泛影響來看,《紅樓夢》都首屈一指。它常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和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雨果《悲慘世界》等並立於世界文學之林。在全球範圍內,如果非要找出一部中文作品去競逐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這個名額非《紅樓夢》莫屬。

魯迅嘗言:「偉大也要有人懂。」,儘管《紅樓夢》的超凡出眾早經公認,但要說出它到底好在哪裏,在哪些方面卓爾不群、獨一無二,卻是見仁見智,人言人殊。僅以其主題而言,被學者總結出來的據說就有三十多個。主題的豐富多義性常常是偉大作品的共性,因為它決定了作品是永遠「說不完」的。不同的讀者可以讀出不同的《紅樓夢》,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話改用來形容《紅樓夢》或賈寶玉也不為過。

在我看來,這部巨著最震撼人心之處,莫過於淋漓盡致地抒寫了青春的飛揚以及它的毀滅或喪失。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之歌」,字裏行間蕩漾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和熱烈的少年情懷,然而書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而且,寶、黛、釵的愛情和人生悲劇與其說是肇因於封建禮教或經濟決定論的壓抑,不如說具有一種超越時代、地域和階級的必然性和永恆性。作為全書的第一主人公,被賈府上下視若珍寶的賈寶玉尚且無法就人生道路和婚姻實現自由選擇,這凸顯出個人和社會規範之間永遠無法擺脫的衝突。對此,賈寶玉宣稱「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第二回),從根本上否定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男權文化,而把希望寄託於女性、確切地說是「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爛熳之時」的「女孩兒」即少女的身上。然而他悲哀地發現

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第五十九回)

隨著人的成長以及社會化程度不斷加深,賈寶玉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變得越來越不純潔、不可愛。人不能不長大,不能不社會化,也就不能不滑入這種「一生三變」的悲劇性存在境況這才是永恆的悲劇。對此,我們無能為力。試看看我們身邊,曾經令《紅樓夢》作者痛心疾首、惆悵萬分的「成長變異」,難道不是每天都在上演、活生生的現實?因此,《紅樓夢》千年萬年之後,仍永遠不會過時。

然而,曹雪芹畢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紅樓夢》,儘管殘缺,仍無與倫比,因為我們借此得知,曾經有過一個大觀園,一個少男少女的理想家園,一個能夠安放青春夢幻的世外桃源。在洞悉了無比高潔純真的少男少女情懷必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殘酷現實後,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想像力和生花妙筆,將青春的激情和美好凝固成永恆。

作為一部長篇白話小說,《紅樓夢》的語言異常生動,尤其是人物對話,千載之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由於《紅樓夢》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加之時代的演變,今天的讀者要完全把它讀通,也並非易事。有鑑於此,為了讓這部經典作品變得「好讀」,我們為原文配上注釋、評點和插圖。注釋用於疏通文義,排除字面理解障礙;評點主要用來引導讀者從文學性的角度更好地欣賞作品;插圖則使閱讀形象化,可以拓展想像空間。本書注釋和評點吸收了眾多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插圖方面,更得到眾多優秀畫家慷慨授權,大力襄助,在此深表感謝!

最近幾十年來,單是《紅樓夢》原文各地就出版了上百個版本,然而像我們這樣融原典、注釋、評論、相關照片和名家繪圖於一爐的,似乎尚無先例。我們期待此典藏本能夠真正成為值得讀者珍藏的版本,讓他們一卷在手,盡覽《紅樓》精華!

本書對原典的選擇,前八十回以完整性最佳、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抄本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為底本,其中所缺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及後四十回,則以程偉元、高鶚所刻程甲本為底本;以其他抄本和刻本為參校本。底本不通處,酌情採用校本文字。關於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的兩分問題,個人以為,只要一個人有著正常的文學鑑賞力並且忠實於自己的閱讀感受,不難發現其中確實存在著兩個作者、兩副筆墨,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與曹雪芹留下的前八十回,總體看來,是形似而神不似,相去甚遠。點出這一分別,留待讀者進入文本時細細體味。

最後,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王暢女士的幫助,她並撰寫了部分圖片說明,謹表謝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好讀出版 的頭像
    好讀出版

    好讀出版部落格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