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的節氣密碼
章雪峰◎著
【類別】:風俗文化、詩詞
【出版日】:西元2019年11月15日
【開本/頁數/定價】:14.8*21公分/240頁/定價320元
【ISBN】:978-986-178-505-9
【適讀年齡】:無分齡
【購書連結】: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32bvE1M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PTNZhp
理解節氣詩詞背後的故事,品味詩人詠嘆自然氣候之美
當節氣成為詩人創作背景──
關於自然與時間的詩詞故事
一起閱讀二十四節氣的美妙詩詞,搭配近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畫作,感受詩人所描述的節令之美。
了解更多關於自然節氣的經典詩詞,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
內頁全彩印刷,搭配一百多張書畫大師齊白石的畫作為插圖,豐富閱讀感受。
將「節氣」和「詩詞」融為一體
以四季為序,挑選朗朗上口、寓意豐富的詩詞,娓娓道來節氣和詩詞的故事,帶讀者穿越時空,感受自然與文化的交融。
藏在詩詞裡的節氣之美
帶領讀者在詩詞作品中領略自然氣候變化之美,重溫節氣背後的詩意,感受天地萬物的呼吸,回到那個詩人描述美好自然的時光。
節氣典故與生動故事
本書既有通俗易懂的詩詞釋義,亦有生動有趣的詩人故事,並講述了節氣的來源及習俗,讓讀者能輕鬆理解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歷史文化。
●立春/在唐朝,立春可是個大日子,不僅皇帝要主持祭春,還有鞭春、飾春、咬春等有趣的習俗。
●驚蟄/被稱為「大唐帝國良心」的韋應物,在驚蟄節氣前後,正默默觀察著農家忙碌情景。
●清明/清明這天,元稹正前往四川調查小吏貪汙案,此時的他還想不到,原本以為只是小差事,途中還愜意吟詩的他,竟然遇到唐朝立朝後罕見的大案。
●穀雨/「詩人裡面最會當皇帝,皇帝裡面最會作詩詞」,來看乾隆皇帝的南巡派頭。
●立夏/立夏這天,八十二歲的陸游正因朝廷決定進行第三次北伐而心情大好,寫下一首首詩詞,等待著王師北定中原的好消息......。
●芒種/芒種是插秧的節氣,卻有個最不可能插秧的人寫下了一首插秧詩......。
●小暑/大唐唯一遇刺而死的宰相武元衡,在小暑這天,正替自己的好友,「破天荒」一詞的創造者──魏正則送別。
●大暑/酷熱難當的大暑,正是慵懶的時候,立志當第一閒人的白居易也應景的寫下〈夏日閒放〉。
●白露/白露這天,詩聖杜甫寫下了千古名句「月是故鄉明」,關心遠方的弟弟。(杜甫一生寫了三十首給弟弟的親情詩。)
●寒露/寒露剛過,韓翃寫下「出餞沈東陽」來送別魯炅。等等,不是要送魯炅嗎?為什麼詩中寫沈東陽?唐朝詩人為什麼愛把明明不在場的沈東陽寫進詩裡?
●小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按劍怒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但很少有人知道,被他怒吼的倒楣鬼,正是寫下小雪詩的天下第一文人徐鉉。
●大寒/成語「胸有成竹」所指的人,正是這位寫下大寒詩的文同!
//作者簡介//
章雪峰
文史作家,歷史文獻學碩士。專攻唐史,有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為文不喜刻板,文字輕鬆幽默,以時人喜聞樂見的筆法書寫歷史。
曾在網路各論壇發表歷史文章,深受讀者喜愛。目前出版有《唐詩現場》、《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等作品。
//內頁參考//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32bvE1M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PTNZhp
章雪峰 系列作品《唐詩現場》https://bit.ly/33dfd6p
//目錄//
【前言】
●立春/唐.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雨水/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其一)〉
●驚蟄/唐.韋應物〈觀田家〉
●春分/清.黎簡〈村飲〉
●清明/唐.元稹〈使東川.清明日〉
●穀雨/清.乾隆〈觀採茶作歌〉
●立夏/南宋.陸游〈立夏〉
●小滿/北宋.歐陽修〈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芒種/清.雍正〈插秧〉
●夏至/唐.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小暑/唐.武元衡〈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
●大暑/唐.白居易〈夏日閒放〉
●立秋/唐.令狐楚〈立秋日悲懷〉
●處暑/元.胡祗遹〈宿無極縣(其一)〉
●白露/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分/北宋.韓琦〈庚戌秋分〉
●寒露/唐.韓翃〈魯中送魯使君歸鄭州〉
●霜降/唐.白居易〈謫居〉
●立冬/北宋.張商英 〈立冬日〉
●小雪/五代.徐鉉〈和蕭郎中小雪日作〉
●大雪/北宋.梅堯臣〈次韻和王道損風雨戲寄〉
●冬至/北宋.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小寒/北宋.黃庭堅〈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 〉
●大寒/北宋.文同〈和仲蒙夜坐〉
【後記】
//作者序//
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密碼
節氣,是凝聚古人智慧的時空座標;詩詞,是承載古人才華的文字密碼。
節氣與詩詞的完美結合,從《詩經》中的那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已經開始了。
此後,中國歷朝歷代的詩人們,不僅極為重視二十四節氣,在節氣當天要飲酒作樂、吟詩作賦;而且深諳節氣轉換之間氣溫升降、季節變化、物候代謝、天地運行的道理,還會用詩的語言,在作品中描述和揭示這些道理。
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軾在〈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一詩中寫下的那句:「井底微陽回未回」。這句詩,如果不瞭解古人的「冬至一陽生」理論,是無論如何也搞不懂在冬至日那天,水井底下是如何出現「微陽」這個東西的。同時,我們也不會意識到,原來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之中,還蘊藏著古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人生智慧。
這些關於節氣的詩詞,集中體現了古人對於節氣這個時空座標的深刻理解,也集中體現了古人對於詩詞這個文字密碼的嫺熟運用。在詩人們的吟誦之間,節氣與詩詞般配得絲絲入扣,登對得門當戶對,令今天的我們歎為觀止。所以,我以四季為序,為每一個節氣,選定了我認為最般配、最登對的那首詩,然後把節氣和詩的故事,匯成了這本書。
本書中的二十四首詩,從創作時間看,唐詩多達十一首,占了近一半;還有北宋七首,南唐一首,南宋一首,元朝一首和清朝三首。
特別是對於身處元朝的微末文官,排名還在妓女之後、僅在乞丐之前的「九儒」讀書人—胡祗遹,我很高興能夠這樣記錄下他的詩篇,讓今天的讀者瞭解他的人生經歷和喜怒哀樂。
從詩作水準看,這二十四首詩也並不一致。既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名句名篇,也有乾隆皇帝「前日採茶我不喜」「今日採茶我愛觀」那樣的順口溜。當然,書中其餘二十三首詩的水準,都高於乾隆的順口溜,堪稱業界良心。就連乾隆皇帝的親爹雍正皇帝,詩作也高於順口溜水準。
從詩人身分看,有雍正、乾隆這樣的皇帝;有張九齡、元稹、武元衡、令狐楚、歐陽修、韓琦、張無盡這樣的宰相級人物;也有白居易、韓愈、徐鉉、梅堯臣、蘇軾這樣的部長級高官;還有杜甫、韋應物、韓翃、陸游、黃庭堅、文同、胡祗遹這樣才華橫溢卻長期屈處小吏、宦遊四方的詩人們。真正一輩子從未出仕、甘為平民的,只有世稱「詩書畫印」四絕的大才子、清朝「嶺南四家」之一的黎簡。
有一個詩人,一個人獨占了三首詩,搶了本書八分之一的地盤,這個詩人就是白居易。我分別在「夏至」、「大暑」、「霜降」三個節氣,選了他的三首詩:〈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夏日閒放〉、〈謫居〉。
不是因為這三個節氣選不到其他的詩,而是因為我本人著實愛他。不僅著實愛他的詩,而且極度愛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最愛的,就是他在〈與元九書〉中的這段話:「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善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把白居易此段中的八個字「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換成我們今天的八個字,就是「堅守底線,等待時機」:為人處世,首先要堅守自己的底線,然後再等待那個屬於自己的時機。
時機如果來了,那就大幹一場,「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小則為所從事的事業立下一點功勞,大則為國家社會進步貢獻綿薄之力;時機如果一輩子都不來,那也不要緊,我們還可以「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蒔花弄草、提籠架鳥,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直到生命的盡頭。
然而,抱定這樣的處世原則,最大的危險就在於:你可能一輩子也等不到屬於你的那個時機。白居易的一輩子,就沒有等來他的時機。
當他在長慶二年(西元八二二年)五十一歲時,終於意識到屬於自己的時機永遠也不會到來時,就在「所守者道,所待者時」八個字的指引下,開啟了自己「奉身而退」、蒔花弄草、提籠架鳥的人生最後歷程。
這一年,他正擔任中書舍人一職,在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刻,突然自請外任,希望去杭州當刺史。然後在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五月,他如願以償當上了「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這樣的閒官。這一年,他才五十三歲。
從此直到以七十五歲高齡辭世,除了短暫出任蘇州刺史去過蘇州、出任秘書監去過長安以外,白居易一直待在東都洛陽沒有挪窩,安安穩穩、快快活活地「奉身而退」了二十多年。
這期間,在首都長安官場上,「牛李黨爭」爭得頭破血流也好,「甘露之變」殺得血流成河也好,朋友同事出將入相也好,宰相王涯身首異處也好,都跟白居易沒關係。
你鬥你的心機,我過我的日子。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就人生哲學而言,未必比這個一千多年前的白老爺子高明。這就是我接連選他三首詩,愛他愛得不行的理由。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是想告訴諸君,雖然只有二十四個節氣,雖然只有二十四首詩詞,但「什麼樣的節氣,選誰的詩,選什麼樣的詩,甚至傳遞一點兒什麼樣的理念」,才好呈現到諸君的面前,予有深意存焉。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是一句廣告詞:《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你值得擁有。是為前言。
//書摘//
芒種/清.雍正〈插秧〉
插秧
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聞歌發,栽齊聽鼓前。
一朝千頃遍,長日正如年。
最不可能插秧的人寫下的〈插秧〉詩
芒種是插秧的節氣。這首詩所描寫的,正是農家在芒種前後插秧的情景。而寫下這首〈插秧〉詩的作者,卻是當時天底下最不可能插秧的一個人。
誰?愛新覺羅.胤禛。跟他不熟?清朝康熙皇帝的四兒子,雍親王胤禛。還跟他不熟?後來的雍正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他爸爸。
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時令到了芒種節氣,正是農家插秧的時間。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不一會兒,插下的秧苗就分出了整整齊齊的行列,佇立一看,只見一片茂盛景象。
力合聞歌發,栽齊聽鼓前:大家以歌聲為號,齊心協力地幹活,在收工的鼓聲響起之前,田裡已經插滿了秧苗。
一朝千頃遍,長日正如年:眼下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時候,按照這個速度,我們一天可以插遍千頃稻田。
愛新覺羅.胤禛此詩,內容寫的是插秧。包括這首〈插秧〉在內,類似表現農家耕作的詩,他一共寫了二十三首,並且一一對應耕田過程中的某一個活動片段。
二十三首詩串聯起來,包括了從泡種、插秧到犁田、灌溉,再到收稻穗、過篩子、入米倉,最後祭神等,整個兒就是耕種水稻的完整流程。
除了耕作的二十三首詩,胤禛還就紡織的完整流程,寫了〈浴蠶〉、〈採桑〉、〈擇繭〉、〈織〉、〈裁衣〉等另外二十三首詩。其實,胤禛此次詩興大發,是因為以上耕和織的每一個環節都有配圖。他是針對這些配圖,寫下這四十六首詩。每一幅圖配一首詩,總共四十六幅圖與詩,稱為《耕圖二十三首》和《織圖二十三首》,合稱《耕織圖詩》。大致上,相當於我們曾經看過的小人書、連環畫。
〈插秧〉,就是《耕圖二十三首》中的第十首詩。從〈插秧〉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胤禛這位爺,寫詩愛用疊字。比如,「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中的「整整」和「芊芊」。其實,不僅〈插秧〉詩,胤禛在《耕織圖詩》的四十六首詩中,一共運用疊字達到了五十次之多!比如〈耖〉中的「四蹄聽活活,十頃望畇畇」,〈一耘〉中的「飽雨纖纖長,含風葉葉柔」、〈織〉中的「嬌女眠齁齁,秋蟲語唧唧」。
從疊字運用來看,胤禛作詩,並非俗手。他顯然知道,適當的疊字運用,不僅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音律之美,還可以使詩歌在寫景狀物上,表述得更為準確,更為生動。
從《耕織圖詩》四十六首詩來看,可見胤禛雖然貴為皇子,平時在實踐上不大可能親自從事耕作和紡織這些農活,但在理論上非常熟悉耕作和紡織的各個具體環節。而且,我們還可以從詩中看出,胤禛對於農事的歌頌,對於糧食、衣服的愛惜。
奪嫡關鍵時刻胤禛呈《耕織圖詩》
寫〈插秧〉詩時,胤禛已經貴為大清王朝的雍親王。
而他創作《耕織圖詩》,又是找人畫圖,又是親自配詩,貴為皇子親王,搞得這麼辛苦,為什麼?
當然可以理解為他有著強烈的重農、憂農、愛農、親農思想,所以才有此舉。但投入到寫出四十六首詩之多,僅僅是因為重農,作為一介親王,似乎又有點過於隆重了。
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還得回到胤禛當時所在的歷史現場。先要搞清楚,大清王朝的雍親王胤禛,在當上皇帝以前,心中念茲在茲、無日或忘,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這件事兒,相信稍通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奪嫡。是的,雍親王胤禛寫這四十六首《耕織圖詩》,說穿了,就是為了奪嫡。《耕織圖詩》正是創作於奪嫡的關鍵時期。在每一幅耕織圖上,都鈐有「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的印章。這兩個印章表明,在創作《耕織圖詩》時,胤禛的身分還是雍親王。兩個印章,也透露了《耕織圖詩》創作的時間資訊。「破塵居士」是胤禛的自號,在其登基後停止使用。這是《耕織圖詩》創作時間的下限;胤禛被封為雍親王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年),這是《耕織圖詩》創作時間的上限。
另外,胤禛一生的詩作,都收入了兩部詩集之中:登基之前創作的詩,收入了《雍邸集》;登基之後創作的詩,收入了《四宜堂集》。
而在《雍邸集》的目錄中,《耕圖二十三首》和《織圖二十三首》排在〈皇父御極之六十歲次辛醜元日群臣上壽恭頌〉一詩之後,說明《耕織圖詩》創作於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元日之後,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之前。耕織圖的繪製,由於耗時較長,可能繪製於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年。
這正是奪嫡鬥爭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康熙的第一個皇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廢黜,又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被復立,在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次被廢黜。圍繞著胤礽的廢立,包括胤禛在內的其他皇子,都加快了奪嫡的步伐。
雖然不能說胤禛向父皇康熙敬獻了《耕織圖詩》就奪嫡成功,但是,從《耕織圖詩》一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在奪嫡鬥爭中,心思之巧妙,手段之高明。
首先,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投合了康熙重農親農、以農為本的治國思想。康熙,那是真的重農親農。在這方面,他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之中,都是表現搶眼的佼佼者。
作為皇帝,他不僅多次親自祭祀先農壇,而且,他還真的會耕地:
康熙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二年),康熙到京畿之南的博野(河北博野)視察農耕。在路經一塊田地時,康熙竟然親自執犁,耕地一畝,百姓聞訊來觀者達萬人之多。當時陪同視察的直隸巡撫李光地,為此專門撰文勒石,以記其盛。
自古以來,嘴上說親農重農的皇帝多了,但像康熙這樣真的會農活的皇帝,卻是屈指可數。
如果說康熙親自執犁,當眾耕地,有作秀嫌疑的話,那麼他花費十年時間從江南引進優良稻種,在京西玉泉山試種並最終取得成功,以致為今天的北京市海澱區留下了一個享譽海內外的水稻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業部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就不太可能是作秀了吧?
康熙引進的水稻,在康熙五十三年(西元一七一四年)獲得了巨大成功。「玉泉山官種稻田十五頃九十餘畝,其金河、蠻子營、六郎莊、聖化寺、泉宗廟、高粱橋、長河西岸、石景山、黑龍潭、南苑之北紅門外稻田九十二頃九畝餘,合官種稻田共一百八頃九畝有零,較往時幾數倍之。」從此,時稱「御稻」後稱「京西稻」產出的稻米,成為清朝宮廷御用稻米的主要來源。
有這樣一位重農親農的父親,兒子胤禛獻上《耕織圖詩》,算不算搔到了癢處?隨後,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表達了自己如果有機會繼位,將蕭規曹隨、亦步亦趨,延續康熙的重農親農政策。
原來,康熙也命人畫過《耕織圖》,自己也作過《耕織圖詩》。
康熙版的《耕織圖詩》,由康熙親自撰寫序文並題詩,並於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刊行頒賜諸皇子,以加強對他們的重農教育。胤禛自己也回憶說:「余昔侍豐澤園,曾蒙頒示。」
可能從受賜之日起,胤禛看到父皇康熙如此重視《耕織圖詩》,就動了拿《耕織圖詩》搞事情,別出心裁討父皇歡心的念頭。而到了奪嫡鬥爭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胤禛終於放出了蓄謀已久的大招。
胤禛拿出《耕織圖詩》,不是簡單地照抄和模仿,而是在繼承中又有所創新。
繼承的是,康熙四十六幅圖,他也四十六幅圖;康熙作序,他作跋;康熙自己配詩,他也自己配詩。
創新之一,康熙是黑白連環畫,他是彩色連環畫。康熙的「耕織圖」,是命宮廷畫師焦秉貞畫的黑白版—白描本畫;胤禛的「耕織圖」,則是由不知名的畫師畫的彩色版—設色絹本畫。
創新之二,康熙配的是七言詩,他配的是五言詩。比如〈插秧〉一圖,康熙配的七言詩是:「千畦水澤正濔濔,兢插新秧恐後時。亞族同心協力作,月明歸去不嫌遲。」對應的,胤禛配了這首〈插秧〉詩。
最後,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表達了自己如果沒有機會繼位,將躬耕田畝,歸隱田園,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藩王,甚至可能會去做一個農夫。
胤禛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很簡單,親自上場,搏命演出:他讓畫師把自己本人,畫成了「耕織圖」中的農夫,把自己的福晉(即正妻),畫成了「耕織圖」中的織婦!
換句話說,在胤禛版「耕織圖」的四十六幅圖中,胤禛和他的福晉,幾乎出現在了每幅圖中,並且基本上是主角。再換句話說,等到胤禛版「耕織圖」送到父皇康熙的眼前時,康熙看到的是,四兒子在「耕」,四兒媳在「織」。
不得不指出,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有意地讓自己的真實形象,在一幅畫像或者一張照片中出現,此舉頗為行險。因為這些畫像或照片無論當時的政治效果如何,事後都是難以修改的鐵證,很可能會被政治對手進行另外的解讀,從而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那麼,在這場奪嫡權力鬥爭中,胤禛夫婦主演的「耕織圖」上呈父皇並被公之於眾之後,會被各色人等進行怎樣的解讀呢?
胤禛第一個要考慮的,是父皇康熙的解讀。作為父親和皇帝,康熙看到這一幕幕,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史書上沒有留下康熙看到胤禛夫婦傾情出演「耕織圖」時的情緒反應,更沒有留下他的內心感受;但我們不妨猜一下。
首先,自然是高興。自己親農重農,四兒子和兒媳也懂自己的心思,學著親農重農。這無論如何,是值得高興的大好事。
其次,當然是新奇。自己的兒子兒媳,是天皇貴胄,從來沒有幹過農活的。可現在畫中的他倆,一個親農,一個親蠶,看著還怪有趣的。
最後,可能還會有惋惜。如果自己選定的繼位之人不是四兒子,那麼,從小看著長大的雄才大略的四兒子,就可能真的只能當一個安分守己的藩王,或者當一個躬耕田畝的農夫而終老此生了。四兒子還是有才的,這樣安排,太令人惋惜了。
說不定,就是康熙此刻的那一絲惋惜,決定了他最後遺詔中那一句關鍵的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胤禛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奪嫡對手、眾位皇兄皇弟的解讀。
如果繼位的是自己,胤禛在「耕織圖」中畫上自己的像,也不會丟身分,更不會留下什麼笑柄。因為自古以來,天子親耕、皇后親織,本就是皇帝夫婦的本職工作之一。
如果繼位的不是自己,胤禛在「耕織圖」中畫上自己的像,也不至於觸怒新皇帝。因為胤禛可以解釋:我根本就不想當這個皇帝,我早就通過「耕織圖」向父皇表明了想法,我只想當一個躬耕田畝的農夫而已。你不信?有圖有真相啊。可進可退,可攻可守。高,實在是高。
奪個嫡,真不易。胤禛最終能夠奪嫡成功,變成雍正皇帝,從「耕織圖」中,從〈插秧〉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真的是動了不少的巧妙心思,用了不少的高明手段。
一個適合尋找儀式感的節氣
芒種節氣到來,意味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這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的節氣:「小滿後十五日,斗指丙,為芒種,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芒種芒種,忙著種。「芒」,指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收穫;「種」,指穀黍類作物的播種。芒種節氣到來,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而言,還意味著從此進入梅雨季節。此時,雨日多,雨量大,溫度高,日照少。這樣的多雨多水天氣,對於正處於旺盛生長期、需水較多的水稻和棉花等作物,十分有利;但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較不利,因為陰雨多,濕度大,室內用具容易生菌發霉,所以「梅雨」也可俗稱「霉雨」。
芒種時節,很適合文藝青年們尋找儀式感。因為一到芒種,百花逐漸凋落,可以在此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給花神餞個行。在《紅樓夢》中,文藝女青年林黛玉的著名橋段「黛玉葬花」,就發生在芒種前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