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節日裡的詩詞_正封.jpg
 

藏在節日裡的詩詞

章雪峰◎著

【類別】:民俗、詩詞
【出版日】:西元2019年12月01日 
【開本/頁數/定價】:14.8*21公分/256頁/定價320元
【ISBN】:978-986-178-506-6
【適讀年齡】:無分齡

【購書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35DrgKQ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XVChVh

 

詩詞一直離我們很近,這些從小過到大的節日背後,都有詩詞的影子…… 

還原節日詩詞創作現場
發現藏在詩詞裡的秘密


【讀詩詞,品節日】
蒐羅十六首經典節日詩詞,對應十六個節日,以節日詩詞為引導,將詩詞背後的詩人、故事、歷史事件一一帶出,在欣賞詩詞的同時,對傳統節日、歷史故事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詩詞故事與節日典故】
你可能聽過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勾踐、曹娥、伍子胥?
「七夕鵲橋」的傳說很動人,但七夕的由來其實與「牛郎織女」故事毫無關聯?
你可能總在中秋節聽到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但你知道蘇東坡的傳奇「出道」之路嗎?


【回味那些消逝的節日】
除了清明、端午、中秋等熟知的節日外,作者再現了寒食節、上巳節等已經消失的節日,詳細分析了這些節日在歷史長河中,以何種面貌誕生、何種姿態消亡。

【從初一到除夕,輕鬆閱讀十六個節日由來、詩人故事】
元日:揭密詞壇飛將軍辛棄疾的小走私生意,看看南宋人大年初一過得有多奇葩!
人日:大年初七曾是全民狂歡日?
中和:唐朝皇帝熱鬧創立的中和節,為何風光不再,甚至已經沒什麼人聽過它?
寒食:靠一首詩就飛黃騰達的韓翃與最任性的節日——寒食節。
上巳:洗腳、踏青,也要配個節日!
七夕:「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到底是要寫給誰的?
除日:除夕這天的宋朝人都在幹嘛?


「這些傳統節日與習俗文化,是我們的獨有記憶;這些節日詩詞,是我們的認知密碼。我們身處於這個世界,應該記住傳統節日,記住節日詩詞。」──本書作者/章雪峰

 

//作者簡介//

章雪峰
文史作家,歷史文獻學碩士。專攻唐史,有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為文不喜刻板,文字輕鬆幽默,以時人喜聞樂見的筆法書寫歷史。
曾在網路各論壇發表歷史文章,深受讀者喜愛。目前出版有《唐詩現場》、《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等作品。

 

//內頁參考//

9789861785066_b1.jpg

9789861785066_b2.jpg

9789861785066_b4.jpg

9789861785066_b5.jpg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35DrgKQ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bit.ly/2XVChVh

 

章雪峰 系列作品

《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https://bit.ly/32bvE1M

《唐詩現場》https://bit.ly/33dfd6p

 

//目錄//

【序】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元日:正月初一 辛棄疾〈元日〉
人日:正月初七 薛道衡〈人日司歸〉
上元:正月十五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晦節:正月三十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
中和:二月初一 李泌〈奉和聖制中和節曲江宴百僚〉
寒食: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 韓翃〈寒食〉
清明:春分後第十五日 杜牧〈清明〉
上巳:三月初三 杜甫〈麗人行〉
端午:五月初五 張說〈岳州觀競渡〉
七夕:七月初七 秦觀〈鵲橋仙.七夕〉
中元:七月十五 楊萬里〈中元日午〉
中秋:八月十五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重陽:九月初九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下元:十月十五 楊萬里〈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余處恭尚書〉
臘八:十二月初八 趙萬年〈臘八危家餉粥有感〉
除日:十二月三十 王安石〈除日〉

 

//作者序//

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對於傳統節日,今天的我們,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年年節日年年過。有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節被列入了國定假日放假安排。陌生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實際上已不太能確切地知道,這些不同的傳統節日分別擁有哪些不同的節日風俗,應該怎樣異彩紛呈地度過。
今天我們歡度節日,大多都是吃吃吃、喝喝喝。每過一個節日,人們都像蘇軾在北宋熙寧九年(西元一七六年)的中秋節,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時那樣:「歡飲達旦,大醉」。
正是由於我們在每一個節日都「歡飲達旦,大醉」,所以每到春節,「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等等類似的感慨,就不絕於耳、甚囂塵上了。
原來,今天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任何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兩大要素不可或缺,一是相對固定的節日時間,二是約定俗成的節日風俗。換句話說,不是每一個節日都必須喝酒吃肉,都必須「歡飲達旦,大醉」的。我們不能只記得「相對固定的節日時間」,而忘記了「約定俗成的節日風俗」。
這個常常被我們遺忘的「約定俗成的節日風俗」,其實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儀式感」,也是促使我動筆創作本書的主要動因。
借用百姓的語言,我所說的儀式感,就是除日的那一次「守歲」,就是元日的那一聲「拜年」;就是上元節熱騰騰的元宵,就是寒食節冷冰冰的熟食;就是清明節肅立祖先墓前那深深的一個鞠躬,就是端午節觀看龍舟競渡那香香的一只粽子;就是七夕節情人之間的深情相擁,就是中秋節親人之間的團團圓圓;就是重陽節登高的那一杯醇醇的菊花酒,就是臘八節熬煮的那一碗濃濃的臘八粥。
借用詩人的語言,我所說的儀式感,還是王安石在除日的「總把新桃換舊符」,還是蘇味道在上元節的「火樹銀花合」,還是韓翃在寒食節的「日暮漢宮傳蠟燭」,還是張說在端午節的「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還是秦觀在七夕節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還是韓滉在晦日的「萬家攀折渡長橋」,還是楊萬里在下元節的「自拈沈水祈天壽」。
這些儀式感,這些節日,這些詩詞,這些詩人,都被我寫進了這本書裡。
節日入詩,由來已久。已知的節日入詩的代表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那首〈迢迢牽牛星〉中寫到的「七夕」。從那以後,無數詩人在度過一個又一個節日的同時,也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詩詞。
節日千年傳承。本書寫了十六個節日,其中有傳承至今的節日,如上元、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臘八、除日;也有傳承至今但略有變化的節日,如元日;更有幾乎已經消失不見的節日,如人日、晦節、中和、寒食、上巳、下元。
詩詞千古吟唱。本書也對應地寫了十六首詩詞,其中不乏名人名篇。如上巳詩詞是「詩聖」杜甫的那首〈麗人行〉,上元詩詞則是唐朝蘇味道的那首〈正月十五夜〉;七夕詩詞是秦觀的那首〈鵲橋仙.七夕〉,中秋詩詞則是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清明詩詞是唐朝杜牧的那首〈清明〉,重陽詩詞則是唐朝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些傳統節日與習俗文化,是我們的獨有記憶;這些節日詩詞,是我們的認知密碼。我們身處於這個世界,應該記住傳統節日,記住節日詩詞。
讀者諸君,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年幼的讀者諸君,如果能夠在閱讀本書之後,增強對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增加對節日詩詞的親切感,則予事畢矣,予願足矣。
是為序。

章雪峰
一九年上元夜

 

//書摘//

上元:正月十五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周大足元年(西元七一年),正月十五、上元佳節的夜晚,神都洛陽。
時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蘇味道,便服乘馬,陪著坐在馬車上的夫人等家眷,懷著夜晚難得出趟門的興奮心情,離開位於宣風坊的府邸,準備去看元宵節的花燈。
蘇府出門左拐,向北經過觀德坊,從積善坊和尚善坊之間穿過,在定鼎門大街的最北端,正是直通皇城端門的洛水三橋星津橋、天津橋、黃道橋。同時,這三橋也將是今晚元宵花燈最為集中的地方。
置身「盛飾燈影之會」的星津橋上,親歷「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的熱鬧景象,目睹燈光、月光、星光交相輝映於水天之際,蘇味道寫下「古今元宵詩第一」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佳節,洛水河邊,樹上、橋上掛滿了花燈,倒映水中,搖曳生姿,與天上的星月之光交相輝映,平日夜晚不讓通行的星津橋、天津橋、黃道橋三座橋上的鐵鎖也打開了。
唐朝的洛陽城,被洛水自西而東穿城而過,分為兩半。僅就洛陽城的西半部而言,洛水的北岸,就是皇城、宮城,南岸則是百官及百姓居住的里坊區。里坊區的第一排,就是雒濱坊、積善坊、尚善坊、旌善坊,這四坊隔著洛河與皇城端門遙遙相望。連接南北兩岸的,就是洛水之上的星津橋、天津橋、黃道橋。
就在這次蘇味道觀燈的三、四十年前,和蘇味道一樣擔任宰相之職的上官儀,曾經在同一地點,寫過一首被同僚們「望之猶神仙焉」的〈入朝洛堤步月〉。他那首詩中的「脈脈廣川流」,就是指洛河;他那首詩中的「驅馬歷長洲」,就是指洛水河堤;而他入朝要經過的路線,正是此時蘇味道的目的地洛水三橋和皇城端門。
換句話說,上官儀的〈入朝洛堤步月〉和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在同一個地點創作的;不同的是,上官儀創作於工作日上班的清晨,蘇味道則創作於元宵節觀燈的夜晚。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街上人潮湧動,馬蹄掀起的塵土飛揚;元宵之夜的月光灑遍了燈市的每一個角落,好像在追逐著人們一樣。
蘇味道此時的官職,是帝國宰相。一般覺得,這麼大個官兒出來看燈,不鳴鑼開道、肅靜回避也就罷了,至少也要前呼後擁吧?怎麼一開始就被我寫成了「便服乘馬」了呢?這有依據嗎?有的。
首先,唐朝宰相在都城之中的日常出行,就是騎馬而行,當然,不會騎馬可以乘車,身邊呢,往往只有三、五隨從。輕車簡從,不搞前呼後擁,那是常態。宰相們要搞前呼後擁,享用公派衛隊的排場,得等到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六月初三,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之後。
其次,蘇味道這次便服觀燈,也有依據。這是因為,隋唐時期,不僅宰相們元宵觀燈穿便服,就是皇帝在這天觀燈,也穿便服。隋煬帝楊廣在大業六年正月元宵節,「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身穿便服的楊廣,去了一次還不夠,還去過數次。這個悶騷的楊廣啊。
唐中宗和韋皇后,「及皇后微行以觀燈,遂幸蕭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觀燈,幸韋安石、長寧公主第」。很明顯,這倆是看燈餓了,身邊又沒帶人又沒帶吃的,只好就近去大臣們家裡,找地方吃個夜宵。
據元稹〈燈影〉詩還可以知道,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也曾身穿便服在洛陽城觀燈:「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想不到啊,隆基和環環還真有如此浪漫的時候呢!
皇帝宰相觀燈穿便服這件事,其實仔細一想就明白了。此時穿便服,既是方便自己,也是方便別人。本來嘛,大家都是觀燈去的,你把官服一穿,人家一看,喲,皇帝來了、宰相來了,無論如何得打個招呼,所有的招呼一遍打下來,你還看燈不看?
元宵佳節,重在看燈。皇帝夫妻看皇帝夫妻的燈,宰相夫妻看宰相夫妻的燈,咱老百姓看咱老百姓的燈,大家各看各的,各得其所,各得其便,只看燈,不擺譜,多好。
可是,即便皇帝宰相不搞前呼後擁,元宵節觀燈的人還是太多了,導致城中的交通經常出現擁堵。「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香車寶輦隘通衢」。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街上的歌妓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一邊觀燈,一邊踏歌而行,唱著「落梅」這樣的流行曲調。
這裡的「穠李」,指「色彩鮮豔的桃李花」,此處藉以形容遊伎服飾容顏之美麗。蘇味道在這句詩裡,把視線由燈轉到了人身上,他開始看人了。過分的是,他居然開始看女人了!不過,蘇味道這年已經五十三歲,已到了對美女有想法沒辦法的年齡,就是偶爾看看美女,想來也不會影響他家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了。
不看白不看吶。在這樣熱鬧的元宵燈節,「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充街塞陌,聚戲朋遊」,正是看人的絕好時機。
三百多年後,也是在洛陽,也是過元宵節,北宋大文人司馬光的夫人也想出去看燈。司馬光不大樂意夫人出去玩,很沒情調地說:「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說:「兼欲看遊人。」司馬光更不樂意了,吃醋地問:「那我是鬼嗎?」好吧,司馬光先生,你不是鬼,你只是宅男一枚而已。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今晚的洛陽城取消了宵禁,所以計時的玉漏你也就不要催人回家了,就讓他們盡情享受這元宵佳節的夜晚吧。
金吾,就是「金烏」,也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裡的那個三足烏鴉。那這隻烏鴉怎又成了官名了呢?唐朝的顏師古有解釋:「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道,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
金吾作為官名,始於秦,漢朝叫作「執金吾」。漢光武帝劉秀在自己還是一個小老百姓時,曾立下人生兩大理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從後來的情況看,劉秀真是人生贏家啊,不僅抱得美人歸,還當上了執金吾老大的老大。
金吾的職責,就是負責晝夜巡邏,負責都城的安全,尤其是負責執行秦漢以來,直到隋唐都還存在的城市宵禁制度。所謂宵禁制度,大致就是:從每天日落時開始,以八百鼓聲為信號,關閉所有城門、坊門,開始實行宵禁。
宵禁開始後,城門、坊門不許打開,街道上不許有行人走動,「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居民只能在自己居住的坊內活動,不能走出坊門。夜晚的街道上,由金吾衛的士兵負責夜間巡邏。如遇「犯夜」的行人,金吾衛先是厲聲質問,行人若不及時回答,士兵則先彈響弓弦警告,再旁射一箭示威,第三次則可以直接射殺行人。
蘇味道這裡說的「金吾不禁夜」,就是經過皇帝特許,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這三天,不執行宵禁,大家可以在夜晚隨便出門觀燈、遊玩。
上元夜解除宵禁,打造不眠之夜,自隋而始。隋開皇三年(西元五八三年),有一個不識相的治書侍御史柳彧出頭反對正月十五開放宵禁,認為老百姓又是觀燈、又是夜遊,「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因循弊風,會無先覺。無益於化,實損於民」,要求禁絕此等不正之風。史稱,隋文帝楊堅「詔從之」。
但是,歷史事實是,這個逆歷史潮流而動,不以滿足廣大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出去玩的需求為己任的柳彧,在正月十五開放宵禁的問題上,只是螳臂擋車了一陣子。在他之前和之後,正月十五開放宵禁,已成浩蕩之勢,不可阻擋了。
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歷朝歷代評價頗高:「古今元宵詩少,五言好者殆無出此篇矣」、「極寫太平盛事,元宵詩少有過此者」。
而寫這首詩的蘇味道,更是大有來頭。他先與另一個詩人李嶠齊名,號為「蘇李」;後又與李嶠、崔融、杜審言一起,並稱「文章四友」。
不僅如此,這個蘇味道,細品起來,其實很有味道。他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兩個耳熟能詳的成語、三個大名鼎鼎的兒孫。
第一個成語就是這首〈正月十五夜〉中的「火樹銀花」。要說這個成語也是概括得真好,害得時至今日的我,漫步在元宵燈會上,打算整幾句比較有文化的詞兒,在妻兒面前顯擺顯擺時,脫口而出的,還是蘇味道的那四個字火樹銀花。
第二個成語,則是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中的「摸稜兩可」(同模稜兩可):「聖曆初,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味道善敷奏,多識臺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當然,和蘇味道留下的第一個成語相比,第二個成語的味道,稍微差了那麼一點點。
這位「摸稜宰相」,最後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任上去世。去世時,四子中的第二子蘇份隨侍在側,遂留居於眉州,終生未仕,是為眉州蘇氏之祖。自蘇份起,歷十世而入北宋,天上的文曲星再次鍾情蘇氏,誕生了蘇味道的第十世孫蘇洵,第十一世孫蘇軾(蘇東坡)、蘇轍。
原來大名鼎鼎的「三蘇」,是蘇味道有據可查的直系子孫。

宰相的荒誕,事出有因?
蘇味道寫下〈正月十五夜〉的西元七一年,擁有由同一個皇帝武則天命名的三個年號:久視、大足、長安。
這年的正月初一、初二,還是久視二年;正月初三起,包括蘇味道寫詩的正月十五,再到這年的十月二十一日,變成大足元年;從十月二十二日開始,直到年末,又改成長安元年了。
武則天這是怎麼啦?雖然改元是皇帝的權力,但同一年改來改去搞三次幹嘛?很好玩嗎?
要知道,這一年的武則天,已是七十八歲高齡。即使是君臨天下的女皇帝,到了要死的時候,想法其實也是很簡單的:第一個想法,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第二個想法,萬一活不了,死後誰來繼承我的皇位?
久視、大足,這兩個年號,就是武則天第一個想法的產物。「久視」源出《老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換句話說,「久視」就是「長生不老」的意思。(......內文未完)

唐人的元宵節,真會玩!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又叫「元宵節」、「元夕節」、「元夜節」。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的第一次月圓之夜,也是一個道教極為重視的節日。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合稱「三元」。於是,正月十五就被稱為「上元節」。上元節的夜晚,就是「元宵節」。
在隋唐以前,元宵節的張燈活動主要是供皇帝及後宮觀賞,時間不固定,節俗也不固定,並沒有形成固定的節日。
記載顯示,我們今天能過上元宵節,得感謝傳說中的那位昏君隋煬帝楊廣。正是他以折騰至死的折騰精神,折騰修洛陽城,折騰挖大運河,折騰打高麗,順手他還折騰出了一個元宵節來。
記錄來自《資治通鑑》:隋大業六年(西元六一年)正月丁丑日,「於端門街盛稱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
這個正月丁丑日,就是正月十五日。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此處注釋說:「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
胡三省的「蓋始盛於此」,再加上司馬光的那句「自是歲以為常」,非常關鍵。這說明元宵節的節俗形成,我們應歸功於隋煬帝楊廣。
但元宵節得到進一步提倡和興盛,並最終形成國家級的公共節日,那就要感謝另外幾位唐朝皇帝了,特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哦,還包括他的三伯父唐中宗李顯和他的爸爸唐睿宗李旦。
隋唐的皇帝們,還真會玩。(......內文未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好讀出版 的頭像
    好讀出版

    好讀出版部落格

    好讀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