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玄燁
廖彥博◎著
【類別】:古代名人;歷史評論
【出版日】:2012年5月06日
【開本/頁數/定價】:14.8cm X 21cm/256頁/定價250元/單色印刷
【ISBN/CIP/條碼】 : 978-986-178-236-2/627.2 101005102
【適讀年齡】:無分齡
新書簡介
抹粉的聖君
為千古一帝康熙卸妝的素顏傳記
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
用最直白的論述,引人入勝的筆法,對康熙帝國完整解密。
康熙傳位謎團大解密,看十三爺與十四爺大辯論,評斷到底皇位屬誰?
愛新覺羅‧玄燁這位排行第三的皇子,為什麼會繞過比他年長的兄弟,即位為帝?「康熙」這個年號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康熙智擒鰲拜背後隱藏了多少謎團?三藩之亂究竟是康熙有意為之還是弄巧成拙?與康熙王朝糾纏不清的五位閩南人,你認識幾位?千古一帝難道真認不清權臣面目?人都會老,這位賢明的皇帝老了又留下了什麼給後代子孫?
作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曾就讀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合著)、《三國和你想得不一樣》、《個人旅行:西雅圖》(合著)等書;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等書。
作者的話
重新解讀愛新覺羅.玄燁與康熙王朝 文/廖彥博
這本小書試圖要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重新閱讀康熙王朝、再次審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那波瀾壯闊、成功與失敗交疊的一生。
提到康熙皇帝,這位清朝開國起第四位、入關後第二位君主,無論是在娛樂性質的影視作品,還是學術性質的故紙堆裡,愛新覺羅.玄燁都是以神聖英明的面目出現的。這也難怪,根據清朝史官們所告訴後世人們的,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五歲就能運用智慧,獨自決策擒拿權臣鰲拜;二十歲判定吳三桂等南方三藩必反,毅然決然撤藩,經過戰爭取得勝利;三十歲時知人善任,和戰並用而收降台灣,取得全國統一;接下來更曾三次親征準噶爾蒙古,派兵擊敗沙俄,武功威震四邦;文治方面也粲然可觀:康熙以一介滿洲帝王,通儒術,崇理學,修《明史》,編字典;他本人更懂算學,精曆法,深研河防利弊,了解西洋科學。更重要的,是他以仁心施政,澤被萬民,作風務實節儉,下令永不加賦,奠定了大清一代文治武功的百年基礎。他是少年英主,盛年雄主,晚年的慈祥聖主,所以被尊稱為聖祖仁皇帝。
這是我們熟悉的康熙皇帝,這是我們印象中的康熙王朝。可是這個清朝建構出來的康熙,卻掩蓋住了那歷史上真正的玄燁,替他披上一層面紗。這層面紗,是一種誤解;這層誤解裡,有一種蓄意。
我認為,康熙皇帝之所以偉大、之所以不凡,在於他並不如清代官方史書所建構起來的那樣神聖英明、那樣睿智傑出。
聽起來很矛盾,但是這正揭示了我們需要以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清朝的觀點,重新閱讀康熙皇帝執政六十一年的來龍去脈,以自己的角度,了解康熙王朝,了解那個時代的人與事,領會他們的成功,與他們的挫折。
接下來的六個章節,是六個橫切面,以不同角度,重新切入、理解康熙王朝的六次嘗試。第一章,說清玄燁之所以能君臨天下的來龍去脈,還有「康熙」這個年號的來歷;第二章,點出在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背後,所隱藏的謎團;第三章,「三藩之亂」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嗎?康熙和吳三桂,一個是弱冠青年,一個是百戰老將,兩人之間周旋對決,和天翻地覆的明亡清興八十年歷史,又有什麼糾葛?第四章,主要說的是康熙皇帝與五位閩南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這五個人來路不一,有的在海上稱雄,有人曾與清廷為敵,也有人官場順遂得意,當中既有戰爭場面,又有兄弟情仇,更還有官場權謀。第五章,要從兩次南巡,都站在黃河大堤上的康熙做為開場和收尾,在治河事務裡看康熙中期的官場鬥爭,權謀狡詐,以及玄燁本人高深莫測的帝王心術。第六章,走在聖明天子路上的康熙皇帝,一路順遂嗎?晚年的康熙造成了什麼禍端?留下了什麼遺憾?第七章,則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康熙臨終時傳位的謎團,能夠透過這場辯論,而被解開嗎?
康熙這個「千古聖君」的形象,是清代史官替他塗脂抹粉,還是他自己有意為之?我們能從史料的縫隙裡,看見真正的康熙嗎?
選擇歷史閱讀的制高點----廖彥博的史鑒與膽識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許建崑
當我們眼睛盯著電視,吸吮宮闈秘辛,有意無意閱歷著人性卑劣、邪淫、貪婪、惡毒的戲碼,其目的何在?尤其是清史,往往被描繪成骯髒、汙穢而血腥,如慈禧如何得到咸豐的寵幸,殘殺異己以掌控政權?順治如何依戀董小宛而出家?雍正如何死於血滴子?乾隆又如何暗中認祖而不歸宗?在這串八卦之外,康熙故事總算乾淨一些,不愧為寬仁簡政所帶來的福蔭,但是在查良大師與仲春冰凌筆下,以及周星星惡搞的電影、某電視台拍出的電視劇中,又有面目全非之憾。
當然!讀歷史的讀歷史,而看小說、電影、電視的純娛樂為主,兩碼子事。然而,錯把馮京當馬涼,日久生非(生飛、生灰,還是生輝?),就會被當作「沒常識」。談論歷史的時候,還是回歸歷史吧!
剛拿到廖彥博的《愛新覺羅‧玄燁》,是有些疑慮。在名家群立,著述如海的素材中,如何能大敲鑼鼓,另樹旗幟?彥博首先選擇了「自己的觀點」,不是清人觀點、遺民觀點,更不是教科書式的觀點!「自己的觀點」是站在你、我活生生能呼吸能思考的觀點,放棄了說八卦、說風涼,或者隔山觀虎鬥不干我事的態度,把康熙朝政治與人事的利害擺在今天來思考、揣摩,當作邏輯推演,而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生活智慧的一部分。至於事件真相(真相永遠不明)與歷史定位(留予他人說風涼),與我們「活著」的狀態無干,更不是關注的焦點。
如果說用流水帳述說康熙六十一年,肯定會得罵名。彥博則能舉重若輕,用七個章節,橫掃一甲子。首章,交代了康熙先祖努爾哈赤、皇太極如何征討大明江山?孝莊皇后如何扶立六歲順治,如何安頓野心勃勃的多爾袞為皇父?二十五歲的順治因天花而往生,又如何扶立八歲已出過天花的康熙繼位?緊接著寫康熙如何擺佈四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而取得政權的穩固?第三章以後,平三藩、收台灣、治黃河、立朝規、修明史、征噶爾丹,完成立國大業。唯一遺憾的是,仍然躲不過「九子奪嫡」的悲劇。
彥博不採史傳論春秋義理的筆法,不跌入演義小說的怪誕浮誇,而是採用後設拼貼來書寫。時而與讀者對話,時而呼喚歷史人物,時而揶揄相關的影劇創作,最後還來一場新式辯論比賽,讓雍正的兩個弟弟胤祥、胤禵擔任正反雙方,展開王位繼承權的辯論。儘管結構如此複雜,但節奏仍然穩定明快,又間插時新的網路語言,也有熟稔的專屬台灣社會的流行術語,很可以引人大笑。兩岸分隔五十餘年,超過兩個語言世代,如果是彼岸讀者閱讀,相信也會被這些新鮮、唐突卻又到位的語言給逗樂了。
不過,更值得推薦的是彥博的史鑒與膽識。讀寫歷史,不外乎察微知著,鑑往知來。彥博以幽默的語氣、遊戲的趣味,述說康熙「平凡人卻做了不平凡的事」,讓我們看到了「經營王國日理萬機的難度」,同時也讓我們瞧見康熙朝宮廷王儲的傾軋、權臣的興替,以及君王與臣子之間的零和遊戲。君王縱容臣子貪污、舞弊,表面上要買臣子的忠心,骨子裡卻握緊生殺大權。當臣子攬權之際,便是到了揭發、撤換、誅殺的時刻。而王儲或臣子們並不是不知道危機,只是在權力競逐中,被養大的慾望所控制。刀口舔血,終究要亡於刀下。在西方國家也是,傳統帝制的悲哀,都無法逃離這樣的宿命。政治是條不歸路,永遠在父權的桎梏下反覆,聰明的讀者可要三思。
本書目錄
目次
緒論 重新解讀愛新覺羅.玄燁
006 推薦序
006 第一章 康熙王朝的來龍去脈
000 第二章 第一次當皇帝就上手
000 第三章 向前迎戰風雨
000 第四章 康熙皇帝與五個閩南人
000 第五章 河堤上的康熙
000 第六章 走在聖君的道路上
000 第七章 「皇阿瑪到底傳位給誰?」康熙皇子辯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