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懂世界史 李偉◎著
【類別】:世界史
【出版日】:西元2016年6月15日
【開本/頁數/定價】:16*22.5公分/208頁/定價299元/雙色印刷
【ISBN】:978-986-178-386-4
【適讀年齡】:無分齡
有了這本,可以丟掉歷史課本!
歷史補教人氣名師—李偉
寫給最適合台灣人的世界史
用故事、圖解、表格掌握世界歷史,
從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帶你一本就懂世界史!
彙集有趣典故、生動插圖、清晰圖表,
輕鬆簡單理解世界歷史脈絡發展。
想要一本讀完世界史,又不想錯過重點?
本書作者李偉老師是著名的歷史補教老師,擅長用主題式、講故事的方式敘述歷史,並歸納統整出歷史必知、歷史重點。讓你輕鬆用一本書讀完世界史,又同時理解了所有關於世界史應該知道的知識。
世界史時間這麼長,國家這麼多,看到頭都昏了?
本書用清楚易懂的圖表,以一眼就能看懂重點而作規劃編排,蒐羅世界史重要必知的部分,並且添加許多歷史有趣的知識、插圖。不僅兼具深度和廣博性,且富嚴謹、正確的學術價值,以及活潑流暢的可讀性。讓讀者容易閱讀、吸收。
原來歷史是這樣!
世界軍禮的由來竟是源自於海盜!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是哥倫布被印第安人發現?
聖女貞德真有那麼神聖?
亞洲的「黃禍」為何席捲歐洲?
血腥瑪麗與童貞女王的來由
//新書分享會//
《一本就懂世界史》新書分享會 免費參加!
6/18(六) 14:30-15:30 金石堂 新竹竹站店
6/18(六) 19:30-20:30 金石堂 台北城中店
//作者簡介//
李偉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中國時報歷史科大考資訊專欄老師;台視熱線追蹤、東森財金、非凡電視台《新聞再進化》等節目受訪老師。
目前任教於全台各大國高中升學補習班,新竹忠信學校高中歷史老師,上課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有系統的介紹歷史發展的脈絡,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並帶動歷史學習新思潮。
//繪者簡介//
Ms.David 陳爹米
我將我畫為千風,希望未來我能像風一樣,隨去隨來,不受拘束。
//作者序//
透過歷史的學習豐富生活
歷史是人過去生活所留下的「共同記憶」,學習歷史不但是追求人過去的文化情感,同時也可以做為現在生活的觀察與借鏡。
現在的世界發展,是走向全球化的社會,地球村的發展,人類全體皆應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發展,透過世界史的學習,不但可以增廣自身的見聞,對於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接軌,也能夠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本《一本就懂世界史》,筆者是以高中補習班歷史老師的角度,以高中歷史的課綱為架構,編寫這一本適合學生以及一般讀者,當成課外補充或閒暇之餘的休閒讀物。
筆者以較為輕鬆幽默的筆法,來取代課本嚴肅呆板的內容,並利用筆者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串連各單元的歷史事件,並提出個人的史觀見解,與各位讀者分享;同時提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耳聞的一些專有名詞,如「經濟大恐慌」、「黑色星期五」、「聖女貞德」以及印度人為什麼不吃牛肉?……等故事的補充。
當時在接到這本書的邀稿時,內心感到非常的興奮,因為這是人生第一次,也是一種全新經歷,自己教書這麼多年,還沒嘗試過把自己課堂上的精華內容,以文字的方式呈現給更多沒見過面的朋友。
但是接手寫這本書時,又忽然感覺任重而道遠,因為筆者想透過這本書來呈現正確的歷史背景、知識。
筆者經常在看許多大陸拍攝的歷史劇,故事精彩絕倫,場面波瀾壯闊,但當中許多人物對話,服裝設計,皆違背歷史事實,荒腔走板。例如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張截取自大陸某部《三國演義》的歷史劇,劇中一段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畫面,三兄弟跪在關公的神像面前,共同發誓結拜為異姓兄弟,這豈不荒謬絕倫?
因此我希望透過本書書寫的內容,傳達正確的歷史事實,在欣賞精采歷史劇的同時,也能夠對這個故事的內容,時代背景,有一個正確的基礎認識,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看懂這戲,也才不會有把歷史劇錯當成是正史的錯誤認知。
過去的人類生活,是今天大家所傳誦的歷史;未來的歷史,則是今日你我的生活經歷。透過歷史的學習經驗,來豐富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也讓我們更了解祖先們生活在這塊地上的美好過去;藉此了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拉近彼此的生活距離,締造更美好祥和的社會。
//內頁版型//
//購書來這//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8295
晨星網路書店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1021013
//目錄//
第一篇 古代文明的誕生
大河文明的起源
神奇的印度民族
第二篇 歐洲古典文明
古典文明的起源:希臘文明與希臘化文明
歐洲的大一統:羅馬帝國
第三篇 中古歐洲的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的興起與擴張
中古歐洲的封建社會
東羅馬帝國的興衰與拜占庭文化
第四篇 伊斯蘭文化的興起與擴張
真主阿拉與先知
伊斯蘭「聖戰」的向外擴張
第五篇 歐洲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高舉上帝大旗的一場聖戰:十字軍東征
來自亞洲的「黃禍」:蒙古西征
歐洲文明的再生:文藝復興時期
第六篇 海權時代的霸主—西班牙與葡萄牙
被印第安人發現的哥倫布
槍砲、鋼鐵和細菌:歐洲的殖民擴張
第七篇 近代歐洲的興起
民族國家的發展:英法百年戰爭
馬丁路德開響宗教改革的第一槍
改變歐洲海上霸主地位的關鍵戰役—英西海戰
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
第八篇 革命的時代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光的世紀
美國獨立建國及發展
法國大革命與小巨人拿破崙的崛起
改變世界的新動力:蒸汽機
第九篇 十九世紀西方的政治與文化
不流血的革命:光榮革命
法國的革命再起:七月革命、二月革命
美國的兄弟鬩牆:南北戰爭
第十篇 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德國與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
美國培里的黑船讓日本長大了
第十一篇 西方殖民帝國的擴張與影響
達爾文的「進化論」與新帝國主義的發展
黑暗大陸的發現與列強瓜分非洲的殖民活動
第十二篇 歐洲霸權的沒落─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三篇 冷戰到多元的世界政局
戰後經濟復甦與美蘇對峙─馬歇爾計畫
冷戰局勢下的國際危機
冷戰局勢下的國際熱戰和第三世界
冷戰結束與世界政局的變化─蘇聯的解體
東歐的劇變及歐盟的成立
//書摘//
第十二篇 歐洲霸權的沒落─兩次世界大戰
戰間期
隨著一次大戰的落幕,列強也開始著手重建戰後的歐洲新秩序, 除了老牌的歐洲國家英、法外,這次會議的主角多了美國這個新面孔,主導歐洲戰後新秩序的巴黎和會,就是控制在英、法、美三大強權的手中。
巴黎和會
隨著一次大戰的落幕,列強也開始著手重建戰後的歐洲新秩序,不同於過往的列強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角多了美國這個新面孔,以往美國因為「門羅宣言」的關係,是不插手歐洲事務的;因為一九一七年中途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協約國陣營反敗為勝。因此美國成為主導巴黎和會的主角之一;然而老牌的歐洲國家─英國與法國雖然元氣大傷,卻仍掌握歐洲政局,所以主導歐洲戰後新秩序的巴黎和會,就是控制在英、法、美三大強權的手中。
無法帶來和平的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根本不是一個為歐洲帶來和平的會議,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戰勝國在戰後瓜分戰敗國及意圖肢解德國的國際分贓會議。
會議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 在法國凡爾賽宮召開,這是一場勝利者單方面決定和約內容之會議,戰敗者並無出席討價還價的機會。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一千多人,代表二十七個勝利國家。
然而法國總統彭加勒致開幕詞,他以勝利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四十八年前有個國家誕生於此,因為它生於不義,所以今天要死於恥辱。」此話一出,不難看出法國打算肢解德國的意圖,所以法國福煦元帥事後評論說:「這不是和平,只是歐洲二十年的休戰。」
三巨頭的各懷鬼胎
主導會議的三巨頭分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三巨頭彼此之間,各懷鬼胎,各有盤算;美國意欲在戰後建立起「世界霸權」領導世界,所以希望透過「十四點和平原則」中的「國際聯盟」來領導世界,以及透過「民族自決」的口號,來削弱英法的海外殖民勢力;英國則期望穩固海上霸權、殖民霸權以及歐洲均勢;法國則是希望建立起歐陸霸權及肢解德國。
三巨頭之間互相矛盾,彼此衝突,美國的世界霸權衝擊了英、法的權益,英國殖民霸權的夢想與美國的「民族自決」衝突,英國的歐洲均勢政策,也與法國想肢解德國的夢想衝突;法國希望建立起歐陸霸權,但英國和美國並不樂見。
因此整個會議就不斷在爭吵的過程中進行,直到一九一九年五月中旬達成協議,完成對德和約草案,隔日,再通知德國代表赴會,德方曾提出相關修正及反對意見,但未為被對方接受。戰爭雖然已結束,但是德國全境仍被聯軍包圍封鎖,德國別無選擇,只能俯首簽字,
這就是後來的「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影響
依照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兩省交回法國;東邊波森、西普魯士大部分地區,也交還當時已復國的波蘭,此區後被稱為波蘭走廊。
被割讓的土地中,占德國百分之十五可耕地、百分之七十五鐵礦、百分之二十六煤礦及百分之二十五鋼鐵生產,對戰後德國工業重建影響極大。海外殖民地及海外各種權利,德國也必須全部放棄,例如: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由戰勝國分占;在中國膠州灣的租借權、山東的特權,皆轉交日本接管。
軍備限制方面,陸軍兵源限額為十萬人。萊因河東岸五十公里內撤除一切防禦工事。海軍削減且不得擁有巨砲、潛水艇,海軍總人數僅一萬五千人;並裁撤所有空軍。而賠款則高達三百三十億美元,此天文數字遠非德國所能負擔。德國直到二○一○年才全數償清賠款,歷時九十二年。
隨後,協約國又相繼與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等簽訂條約,對他們實行懲罰性掠奪和壓迫。
此時,土耳其的一戰英雄凱末爾站了出來,大呼:「不自由,毋寧死!」著手把全國各地的愛國團體統一起來,成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並在他的帶領下,進行獨立戰爭。凱末爾對內廢除蘇丹制,對外與入侵土耳其的希臘、法國、亞美尼亞軍隊作戰。
一九二二年,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得勝利,協約國同意廢除《色佛爾條約》,並於瑞士的洛桑重啟談判。七月二十四日,土耳其政府與協約國簽訂《洛桑和約》,收回伊斯坦堡周圍大片的土地,穩固了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領土。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凡爾賽和約》接受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議的「十四點原則」,也決定設立維護世界永久和平的國際機構,成立由英國、法國、日本與義大利為常任理事國的「國際聯盟」。
然而,理應為聯盟中心的美國卻沒有加入聯盟,這是因為當時美國的參議院由共和黨占大多數,因而否決了隸屬於民主黨的威爾遜總統所推動的凡爾賽和約外交。
故美國雖然主導《凡爾賽和約》,卻遲遲未同意簽署,也表明了不參與國聯,這時期的美國外交,表現出的態度就像回到門羅總統時代的「孤立主義」。所以戰後由英法所主導的「國際聯盟」以及上述對戰敗國的嚴苛條約,共同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新的國際秩序—凡爾賽體系。
這些新獨立的國家不僅削弱了德國與奧地利的國力,也形成一道防波堤,擔負著阻擋共產主義持續掀起革命的任務。於是,名為「凡爾賽體制」的國際新秩序就此建立。
美國夢的幻滅—經濟大恐慌
不正常的經濟循環
凡爾賽條約的巨額賠款使德國政府無力償還,政府財政完全破產,導致德國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一九二一年一美元可以換六十五馬克,到一九二三年底,一美元竟可兌換四兆兩千億馬克,顯然馬克已成為廢紙。然而德國的賠款主要是還給英法等戰勝國,而英法收到賠款後,還必須還款給美國(戰爭期間協約國向美國借款八十六億美金);換句話說,如果德國破產了,美國也收不到錢,而且美國打算銷售到歐洲的大量民生用品,也會因為各國經濟衰退,而無力購買。
為解決德國賠款問題,一九二四年美國銀行家道茲擔任國際委員會主席,提出「道茲計畫」,由各國延長賠款期限,美國同意首期貸款二億美元給德國以紓解其困境,於是便形成了特殊的經濟循環。
但是「道茲計畫」只能暫時緩解經濟的崩潰,而無法真正解決經濟問題,所以著名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在他的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一語道破:「歐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恢復世界經濟,卻被賠款毀壞了。」
美國的畸形繁榮
美國在一次大戰前夕已成為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一戰爆發後,歐洲工業發達的國家都陷於戰爭漩渦之中,原生產線停擺,急需從外國輸入戰爭物資,因此美國成為歐洲的糧倉和軍火庫,無形中農、工業技術大幅精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倫敦與巴黎一片瘡痍,紐約則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一九二○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由於繁榮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執政時期,故稱「柯立芝繁榮」。從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九年,美國年生產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
一九二九年,美國工業生產的比重已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占比重的總和,高工資與大量生產的方式,使勞工與中產階級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且在關稅保護政策下,國內廣大的市場成為本土工業發展的基地,加上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更刺激了高度消費,美國朝野上下一片欣欣向榮,樂觀自信。無論從事工商各行業,皆是致富之道,入境時身無分文的移民,不久即能成為工商業者。
關稅壁壘政策
然而繁榮的背後,所潛藏的是另一個看不見的危機,美國的孤立主義,主張提高關稅稅率,阻止外國商品進口,以確保本國工業與商業生產的利益。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年間,國外各類商品輸入美國的稅率不斷調升,各國商品受到關稅壁壘的阻擋,農工產品滯銷,國際貿易幾乎停擺,造成生產過剩的情況。
經濟大恐慌的爆發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股票由巔峰跌進了低谷,下跌的速度連股票行情的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美國驟然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沼,大量的貨物堆積在庫房中、大批的失業工人充斥大街小巷、商店關門歇業,到處都是淒涼的景象,穿梭於華爾街的人們像一群熱鍋上的螞蟻,光是黑色星期四當天,就有十一個金融家自殺。
一九二九年經濟恐慌爆發的初期,第包括當時在位的總統胡佛在內,美國許多人都抱持著樂觀的看法,認為美國經濟基礎十分健全,繼續施行放任式自由經濟,拒絕改革。
但事實證明,這種樂觀看法並不正確,反而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崩潰,很多原本的上班族,這時候被迫住在大型的厚紙箱裡面,用塑膠袋搭成的簡陋的屋子,老百姓稱它叫「胡佛屋」;一堆「胡佛屋」的聚落就被稱為「胡佛村」;當時很多人為了抵禦冬季低溫,在西裝裡面塞滿報紙,這種打扮就叫「胡佛裝」,因此美國民怨沸騰,社會動盪。
美國因股票落價所造成的經濟危機發生以後,許多企業公司為了應付緊縮的銀根,紛紛將過去借貸給歐洲各國的短期借款抽調回來,此舉引發了歐洲的經濟危機,其中又以德、奧兩國的危機最為嚴重。一九三一年,德、奧兩國經濟幾乎崩盤。美國因為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牽一髮動全身,連帶使全球經濟陷入「經濟大恐慌」的浪潮中。
羅斯福總統與新政
一九三三年美國銀行多數倒閉,失業人口超過一千四百萬。失業的民眾失去收入,就不敢正常消費,此一情形造成更多工廠的倒閉,並帶來更多的失業人口,最後進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
在經濟處於風雨飄搖的情況下,許多人對資本主義失去了信心,轉而接受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美國應以蘇聯為榜樣,實行「計畫經濟」。
羅斯福就任總統後,推行一連串長期性經濟和社會的改革計畫,通稱為「新政」。
首先下令全國銀行暫時休業,防止人民因為恐慌而擠兌及囤積黃金。羅斯福總統還利用廣播向民眾說明政府的政策,讓人民恢復信心,願意存款不再擠兌,而暫時解除危機。
其次,政府成立調節機構與公眾事務部門,負責處理失業、救濟及勞工問題。另外,擴大公共建設增加就業機會,簡單的說就是擴大內需市場。例如:興建田納西河的水壩及水力發電廠,對田納西河沿岸地區均有極大助益。
新政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避免財團壟斷市場,因此將大型企業與公共事業都納入聯邦政府的管轄中;另一方面,則要保障工人、農人、一般市民的利益。新政提供一千萬失業人口的工作機會,並制定最低工資、最長工時等法規,保障勞工權益。
這些措施皆使聯邦政府債務大增,政府即以大企業營利的稅收、抽取奢侈品及娛樂稅等稅收來支付,雖遭到工商業界反對,但新政頗有成果,如物價回升、失業率下降、生產力恢復等,也讓「政府干預經濟」成為戰間期各國政府挽救資本主義的良方。新政讓羅斯福的聲望達到顛峰,但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卻也導致極權主義的興起與擴張。
留言列表